2025年10月28日,由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办、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学承办的“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小学校本教研项目(东莞)研修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讨活动”如期举行,标志着东莞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此次活动聚焦“AI赋能教学”主题,通过多学科课例展示、教师说课与经验分享,系统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吸引了来自东莞市内外众多中小学教师现场观摩与深度参与,现场氛围热烈,讨论深入,展现出教育界对技术变革教学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回应。
活动在松山湖中心小学正式启动,首节展示课由该校美术教师黎荣光执教,课题为《好朋友们在一起》。课堂以“你比我画”游戏切入,激发二年级(8)班学生的想象力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个性化创作。课程的高潮出现在尾声环节——黎老师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学生静态的绘画作品转化为动态影像:画中人物开始跳绳、踢球,场景生动逼真,引发学生阵阵惊叹。“哇,我和我的好朋友中间出现了足球!”一名学生脱口而出的惊喜,正是技术赋能艺术表达最真实的反馈。这一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更让创造力在虚实交融中得以具象化呈现。
校长王强在活动中全面介绍了学校“数智融合”的实践路径。他指出,学校已构建覆盖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校本可视化评价体系,教师可将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录入系统,学期末由AI自动生成个性化、多维度的学生评语,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效率。同时,学校建成线上教学云平台,整合校本课程电子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标准化与可复制化,即便是新入职教师也能快速掌握教学流程,保障教学质量。在教师能力建设方面,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郑娅峰教授团队合作,已开展五期AI智能技术培训,累计培养72名教师,内容涵盖数字人设计、智能体开发与课堂应用,推动教师从“技术使用者”向“技术创造者”转型。王强强调:“只有教师真正掌握AI技术,并将其与自身教学风格融合,才能形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新样态。”
多学科融合的课例展示,进一步揭示了AI破解教学痛点的潜力。语文教师邓斯阳以《从“信息提取”到“思维构建”的故宫之旅》为题进行说课,分享如何引导学生借助AI工具设计网页、规划参观路线、撰写讲解词。通过Deepseek、豆包等平台,学生在未亲临故宫的情况下,完成信息整合与表达输出,实现“讲解—反馈—修改—再讲解”的学习闭环。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更培养了可迁移的阅读策略与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教师丁宁以“租船问题”为例,展示AI如何构建可视化、可交互的数学思维空间;英语教师卢巧儿探索AI在听说训练中的情境重构;科学教师胡杰慧利用交互式动态模型,打造沉浸式实验环境;音乐教师阎沁带领学生进行AI辅助音乐创编;道法教师马家慧则通过AI增强课堂体验,让核心素养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评的实践成果。这些教学实践表明,AI已从辅助工具演变为教学设计的内生动力。
在教师视角下,AI的定位被清晰界定为“思维拓展的助手”而非“知识替代的终端”。教师邹亚葵表示:“我们教学生使用AI,是为了激发写作灵感、积累素材,而不是让他们依赖生成内容。”她认为,AI能拓展学生的想象边界,提供客观的作品反馈,同时帮助教师摆脱重复性劳动,将更多精力投入个性化指导。更重要的是,AI的介入促使教师重新思考教学本质——如何引导学生“为我所用”地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主导。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正是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命题。
王强在总结中重申,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替代教育的温度。他指出:“AI可以营造模拟场景、实现智能交互,但它永远无法替代老师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笑容、一次心灵的唤醒。”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技术应当服务于这一过程,而非取代它。松山湖中心小学正以科学教育为突破口,持续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此次研讨活动不仅是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教育动员,预示着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课堂形态,推动教育向高质量、高效益阶段迈进。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