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东莞市小学劳动“品质课堂”成果展示活动于10月24日在塘厦镇中心小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以“融合·慧创·匠新”为主题,全面呈现东莞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在课程建设、资源开发与育人实效方面的探索路径与阶段性成果。现场通过多元化的劳动作品展示、沉浸式课堂体验以及师生互动交流,系统梳理并推广“品质课堂”实践模式,进一步扩大其区域影响力。来自东莞日报的小记者们深入会场,穿梭于展区间,围绕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发展路径,对多位教师代表展开面对面采访,用童真的视角挖掘劳动教育背后的深层价值。
塘厦镇中心小学劳动科组长唐定旭老师在接受404班小记者叶梓翔提问时介绍,学校在筹备成果展示与设计特色劳动课程过程中,始终坚持双轮驱动:一方面紧扣学生兴趣点,选取手工创作与自然探索为切入点,引入花草、竹篾等易于操作且富有趣味性的材料,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深度融合校园文化与东莞本土特色,将塘厦本地植物资源与岭南灯彩非遗技艺有机嵌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制作花草灯的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归属。他进一步指出,学校已构建起“校内+校外、传统+创新”的劳动教育体系,校内设有烹饪工作坊与生态种植园,支持学生开展种植、工艺制作等实践;校外则联动企业与社区,组织职业体验与公益劳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近年来,学生劳动素养显著提升,多次在省市技能竞赛与劳动周活动中斩获佳绩,并开发出“花艺世界”系列课程包与特色资源,推动劳动教育实现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在另一展区,东莞市寮步镇凫山小学教导副主任吴恩彤老师面对304班小记者谢芷熙的提问时表示,本次成果展亮点纷呈,从学生自主摆摊展示竹编、手作工艺品,到五楼课堂现场开展编织、艾草锤制作、冰箱贴DIY等实操课程,充分展现东莞各校劳动教育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她亲身体验多节课后强调,这些作品虽外观精美,但其真正价值远超“观赏性”——一件简单的竹编或花草编制品,背后是学生对技艺的掌握、对过程的坚持,更是意志力与专注力的锤炼。劳动教育正是通过这类实践,实现技能习得与品格塑造的双重目标,真正体现“以劳促全”的育人功能。
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德育处主任夏芳丽老师在回应309班小记者罗美宸提问时,详细阐述了该校“劳动+”融合课程的三大方向:一是“劳动+美术”,通过绘画、粘花与编织画等形式,将美育融入劳动过程,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二是“劳动+科学+生物”,以环保酵素制作为代表,引导学生利用柚子皮、菜叶等厨余垃圾进行发酵实验,制成洗手液、洗洁剂,实现生活化科学探究;三是“劳动+非遗”,组织学生动手制作灯笼仔、糖不甩等传统手作与小吃,在实践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她强调,整个课程体系围绕跨学科整合展开,致力于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目标。谈及跨校交流的意义,夏芳丽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更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互鉴平台,有助于打破课程设计的校本局限,推动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
此次成果展示活动在多元对话与深度互动中圆满落幕。它不仅是一次教学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一场关于劳动教育价值的立体呈现。通过小记者的视角,公众得以更直观地理解劳动课不再是简单的“动手做”,而是融合知识、技能、文化与品格培养的重要载体。当前,东莞正持续深化“五育并举”教育改革,劳动教育作为其中关键一环,已在课程化、特色化、常态化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未来,东莞将继续夯实劳动教育根基,推动其成为学生成长为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新时代少年的重要支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