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东莞市集团化办学第六期沙龙活动将于10月28日上午在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正式举行,此次活动由东莞市教育局主办,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以及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联合承办,聚焦“立美雅集·协同共育——集团化办学视角下构建教联体的思路对策”这一核心主题,汇聚全市各镇街教育管理者与一线实践者,共同探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当前,集团化办学已进入深化阶段,如何进一步打破校际壁垒、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教育公平,成为本次沙龙关注的重点议题,而“教联体”作为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新形态,正逐步被纳入区域教育治理的实践框架之中,其推进路径与实施效能亟待系统梳理与深度剖析。与此同时,校家社协同育人长期存在的联动不畅、责任模糊、资源分散等现实痛点,也将在本次活动中被置于集团化办学与教联体建设的双重语境下重新审视,寻求突破性解决方案。
活动当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专家方铭琳将作题为《教联体赋能集团化办学的推进策略研究》的主旨报告,从政策设计、理论建构与实践案例三个维度,系统阐释教联体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反哺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发展,为与会者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报告将围绕资源共享机制、师资流动模式、课程共建路径以及评价协同体系展开深入分析,强调教联体不仅是资源的整合平台,更应成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试验田。这一观点的提出,标志着集团化办学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共生”转型,而教联体的构建则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制度意义。
圆桌论坛环节将由莞城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张玮主持,邀请多方权威代表展开多维对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方铭琳副研究员将继续参与研讨,结合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案例,解析教联体建设中的制度障碍与破解思路;东莞中学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周剑光将立足完全中学的办学视角,探讨集团化背景下初高中衔接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东莞市南城教育管理中心德育教研员、广东省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文庆将聚焦家庭与社会角色的激活,提出校家社三方权责明晰、功能互补的共育模型;莞城建设小学副校长、东莞市“励行莞城”团队名教师工作室召集人陈惠娇则将分享集团内三校协同推进“每周半天校外活动”的实践经验,展现课程延伸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的可能路径;全国百佳文化遗产讲解员、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教育推广部主任郑剑玲将从文化场馆育人的角度,阐述博物馆资源如何深度嵌入学校课程体系,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课程化转化。多方视角的碰撞,将使“教联体”的内涵从单一的校际联合,拓展为涵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主体参与的教育生态重构。
活动现场还将同步呈现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在“立美雅集·协同共育”理念指引下的立体化成果。其中,“立美集秀”学生成果展将集中展示“寻美可园”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与阶段性成果,学生通过跨学科探究、实地调研、艺术创作等方式,深入解读岭南园林文化,体现文化自信与审美素养的同步培育;“力行探知”立体课堂则以“每周半天校外活动”为载体,呈现真实课堂场景中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参与状态,凸显实践育人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推动作用;“青衿雅集”才艺展示环节,通过朗诵、器乐、舞蹈、书画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学生在美育浸润下的综合素养发展样态。这些成果不仅是集团化办学成效的直观体现,更是教联体理念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反映出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生成”转型的现实路径。
此次沙龙活动的举办,标志着东莞市在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正积极探索以集团化办学为依托、以教联体建设为突破、以校家社协同为支撑的系统性改革路径。活动不仅搭建了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对话平台,更通过真实案例与现场展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未来,东莞市或将以此类沙龙为机制化载体,持续推动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深度构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经验”。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