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继续推进积极心理教育纵深发展,石碣镇中小学积极心理教育研讨会于10月31日在袁崇焕中学举行,主题聚焦“师生(亲子)沟通的‘破壁’艺术——建构积极关系与成长联盟”。此次研讨会汇聚医疗、教育、心理等多领域专家学者,联合一线教师与家长代表,通过沙龙研讨、经验分享、心理辅导展示、亲子共读等多种形式,系统剖析当前教育场景中沟通障碍的深层症结,探索从情感隔阂到心灵共鸣的转化路径,为区域积极心理教育品牌建设注入专业化、系统化的实践动能。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如何在师生、亲子之间打破无形“心墙”,构建可持续的支持性关系,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而此次会议正是对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度回应。
袁崇焕中学作为区域积极教育的先行者,近两年来持续推进顶层设计与实践落地的双向融合。学校已成立积极教育研究中心与体验中心,构建起涵盖深化家校合作、提升家长认知、稳固“家校成长联盟”的完整支持体系。学校相关负责人刘小平介绍,目前正全力实施六大积极教育行动,包括深化积极德育、培育积极情绪、建立积极关系、建构积极课堂、推动积极学习、打造积极文化,其中,积极关系的建立被视为破解学生学业与心理双重挑战的关键切入点。校长梁创辉在致辞中强调,学校始终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传承崇焕精神,践行六品教育”为办学理念,通过德育正心、智育启心、体育强心、美育润心、劳育砺心的“五育融合”路径,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嵌入育人全过程。学校创新性地将崇焕精神中的“忠、勇、智、廉”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提炼出“忠贞、孝敬、诚信、责任、勤俭、礼貌”六种核心品德,形成兼具校本特色、可操作、可评估的“六品”心育体系,实现“以心育德,以德润心”的育人闭环,该体系已助力学校获评“幸福教育年度学校”,相关课题获批省级立项,并成为全国心理教育服务规范化建设工程试点学校。
在教育实践中,关系的构建被重新定义为“前置密码”。东莞理工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党支部书记、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张雪指出,积极的师生或亲子关系不仅是情感联结,更是学习发生的生理前提——安全的心理环境能激活大脑的开放状态,提升知识吸收与内化的效率。良好的关系如同教育的“传递桥梁”,能显著降低沟通成本,减少情绪对抗,使教育过程更加顺畅高效。她强调,教育者需意识到“关系优于教育”,唯有在信任与安全感的基础上,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才能真正落地。这一理念在实际沟通策略中进一步具象化。东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高级教师吕广健重点解析“非暴力沟通”与“三明治沟通法”的实践要义,指出态度在沟通中的权重远超技巧本身,青少年对语气、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信号极为敏感,情感的真实流露比话术更关键。他提醒,在使用“三明治法”时应避免以“但是”转折削弱前序肯定,宜采用自然承接词保持情感连贯;同时,夫妻关系的稳定性和家庭整体氛围,是构建积极亲子关系的深层基础,家庭系统健康直接影响教育效能。
“共情”作为沟通的“润滑剂”,在实践中常因方式不当而陷入“无效”困境。东莞市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钟向阳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指出,真正的共情并非情绪附和,也不是急于解决问题,而是“看见情绪、尊重感受”,在接纳中引导成长。他强调,家长和教师常因“解决问题”的急迫感而忽略孩子情绪的自然释放过程,导致沟通流于表面。有效的共情需要把握尺度,既不压抑情绪,也不被情绪裹挟,家长与教师自身也需同步学习情绪管理,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他特别指出,领导层对积极心理教育的重视,是推动理念落地的关键保障,唯有制度支持与资源投入并行,心理教育才能从边缘走向核心。此外,表扬作为激励手段,同样需要科学设计。东莞市教育局心理教研员、中学心理健康高级教师方兰芳表示,有效的表扬应聚焦于孩子可控的过程性努力,而非仅关注结果。当努力未达预期时,应肯定其投入并共同分析改进路径,避免“安慰式夸奖”带来的价值稀释。不同性格特质的学生对表扬的接受度存在差异,教育者需因人施策,将表扬转化为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教育行为。
破解沟通壁垒的核心,在于教育姿态的根本转变。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牛端提出“三少三多”原则:少控制命令,多支持自主;少人格攻击,多聚焦行为;少情感忽视,多合作应对。他分析,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自主权的需求持续增强,命令式沟通易触发逆反心理,而以事实为基础、聚焦具体行为的表达方式,更能引发理性回应。情绪反应往往先于理性思考,教育者需避免在冲动中下达指令,转而以“伙伴”身份参与对话,通过“我们是一起的”这种合作姿态,建立情感连接,降低沟通阻力。在家校协同层面,学校需主动构建平等对话平台,打破单向“通知式”沟通模式,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协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形成目标一致、行动协同的“成长联盟”。这种从“控制评判”到“尊重合作”的范式转型,被视为实现教育“破壁”的根本路径。
此次研讨会不仅提供了可操作的沟通工具与方法,更在理念层面凝聚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共识。与会教师与家长普遍反馈,对积极关系的内涵、沟通的艺术以及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有了更立体、更深层的理解。未来,石碣镇将持续深化积极心理教育实践,推动沟通艺术从个案经验走向系统课程,从零散尝试走向常态机制,让教育真正回归“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本质。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