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创新"非遗实践老师"培育体系 破解校园传承难题

教育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5-04-09 09:30:20
 
  在非遗保护与教育融合的深水区,东莞正以制度性创新撕开传统传承困局。这座制造业重镇通过构建"政校馆传"四位一体的非遗传承生态系统,将校园阵地转化为文化基因库,让非遗教育从文化点缀升格为系统化教学工程。
 
  2025年非遗实践教师培训班开班仪式释放出清晰的改革信号:东莞将师资培育作为非遗进校园的"基建工程"。区别于传统的碎片化传承模式,该市建立起包含集中特训、传承人带徒、课堂实操的三级锻造体系。首期培育的33名教师已构建起"1校1项目1导师"的标准化传承单元,二期30名培育对象更引入"非遗课程点单"机制,允许学校根据教学特色自主选择传承项目,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为期两天的封闭式特训暴露出东莞非遗教育的硬核方法论。理论模块由文旅系统专家拆解政策法规与保护理论,实践环节则设置潮绣技艺实操、传承人工作坊等高强度训练。最具突破性的是"8+16"课程配送机制——每位教师需完成16课时的传承人跟岗学习,通过考核方能获得教学资格。这种"持证上岗"制度将教师从文化志愿者转型为专业传承人,彻底扭转过往非遗教学"有热情缺专业"的窘境。
 
  在洪梅中心小学教师李凤屏的培训笔记里,记载着从非遗认知到教学转化的完整路径。而高埗西联小学教师熊远明更将这种转变视为"教育使命的重构"——通过将莞城花灯制作分解为跨学科教学模块,实现传统工艺与STEAM教育的有机融合。传承人王浩均面对四校教师的集体拜师,既感慨于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可能,也坦言需攻克"技艺简化与核心传承"的平衡难题。
  东莞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透露,该培育体系已纳入市财政专项保障,未来将形成覆盖全市的"非遗教师人才池"。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首批非遗实践教师带动校园非遗社团活跃度提升240%,学生作品入选省级非遗展演数量创历史新高。这种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量化教育产出的创新实践,正在为非遗活态传承开辟可复制的"东莞模式"。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