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领域掀起实践革命的翰林实验学校,以极具穿透力的教育创新打破传统思政课桎梏。该校将雷锋精神解构为"价值传承-行动转化-社会辐射"的育人闭环,通过课程浸润、项目牵引、社区联结三大战略支点,构建起"认知-实践-反思-传承"的立体化育人模型。高中部主题班会上,00后学子与雷锋画像的跨时空凝视,成为新旧价值观碰撞的具象化场景;《雷锋日记》诵读声穿透校园广播的声波,在智能手表与平板电脑环绕的Z世代群体中激荡出别样回响。
教育者深谙"行动即教育"的底层逻辑,将公益实践打造为移动的思政课堂。持续20年的"翰林图书室"工程已形成覆盖五省的公益网络,6万册书籍的流转轨迹暗合教育公平的时代命题。更具创新价值的是,该校将商业伦理植入校园义卖,高中部"爱心大超市"以市场机制运作公益项目,初中部创意义卖摊位运用新媒体传播,小学部"童趣集市"则实现财商启蒙与慈善教育的有机融合。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教育板块的"梦想火花"项目组,将公益触角延伸至海拔4500米的西藏教学点,形成东西部教育帮扶的毛细血管网络。
当2885名实名注册志愿者身着红马甲涌入社区,传统德育范式正在发生裂变。3月特设的"社会责任实践月"中,小学少先队员在福利中心栽种的树苗与老战士珍藏的军功章形成时空对话,高中志愿者为老人定制的数字化相框与传统手作工艺碰撞出代际和解的火花。更具时代特征的是,Z世代学子将"碳中和"概念转化为社区环保行动,用TikTok风格的短视频解构垃圾分类知识,在B站式互动中完成环保理念的病毒式传播。
该校独创的"四维评估体系"揭示育人成效:卫生评比量化集体意识,义卖审计追踪商业向善,服务时长认证社会责任,反思日志解析价值观迭代。高二学生徐倩倩在征文中揭示的"将心比心的微关怀哲学",恰是雷锋精神当代转化的鲜活注脚。68854小时志愿服务时长背后,是教育者对"社会参与度即德育成效"评估标准的坚定实践。当2025雷锋月的帷幕落下,这所岭南名校已启动"公益教育2.0"计划,拟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志愿服务认证,用数字确权重塑新时代精神传承图谱。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