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一座GDP超万亿、人口逾千万的超级城市正上演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破局之战。东莞以雷霆手腕启动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五年间投入257亿元财政资金,新建改建313所公办学校,26.51万个新增学位数创下全省地级市最高纪录,这场硬核教育突围战折射出制造业重镇向民生高地的战略转型。
站在东莞市第九高级中学轰鸣的工地现场,中建三局项目经理武帅的工装已被汗水浸透:"我们24小时三班倒推进工程,2026年交付的不只是学校,更是东莞未来的竞争力。"这座投资4.5亿元、占地120亩的现代化高中,正是东莞破解普高学位困局的缩影。面对61.8%的普高录取率压力,城市决策者以"建改扩转"四维破题——2024年单年推动5所高中建设,2025年规划再启4所新校,虎门中学等老牌强校通过改扩建实现迭代新生。
财政刀刃向教育的决心在数字中具象化:每四元公共支出就有一元投向教育领域,架空层改造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创新手段,硬是在土地资源紧约束下挤出4万个学位。这种"既要增量更要提质"的双轨思维,使公办学位占比五年提升12个百分点,2024年历史性突破53%关口,改写"民办教育半边天"的旧格局。
当滨海湾新区塔吊林立的工地与松山湖未来学校的智慧教室相映成趣,这座城市的战略布局已然清晰:通过建立学位供需滚动监测机制,东莞正构建起全周期教育资源配置体系。2025年3万个新增学位目标背后,是综合高中试点、特色课程开发等深度改革,更是大湾区人才争夺战中的关键落子。从"世界工厂"到"学在东莞",这场持续五年的教育攻坚战,正在重塑超大城市的发展基因。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