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烈日炙烤着喀什伽师县青年路社区,十岁的帕提古丽捏着牙刷在模型上反复练习。"要竖着刷,像给玉米脱粒!"广东医大志愿者张婷握着孩子的手腕轻轻摆动。五百米外的创业路社区活动室,艾草香气漫过课桌——孩子们正将薄荷叶、丁香塞进香囊布袋。"原来头疼时闻这个管用!"维吾尔族男孩艾力高举自制香囊,引得满堂欢笑。这支平均年龄19.7岁的"竹蜻蜓"服务队,身着绿马甲跨越5000公里,在伽师县四个社区点燃了20天的健康之火。
琅琅书声是每日序曲。"汉-满-傈僳-景颇-壮......"普通话韵律歌在团结路社区教室回荡。大学生阿依努尔指着黑板上的拼音卡:"跟我念,'担当'的担!"当红领巾系上当地孩子的脖颈,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让满屋童眸闪亮。在迎宾路社区,志愿者用纱布包扎教学道具,演示伤口处理三步法:"清洗要像浇灌葡萄架,轻柔又彻底!"十五门特色课程从齿科护理延伸到急救知识,社区医生努尔买买提感慨:"以前孩子怕见白大褂,现在追着问医药常识。"
中药标本箱前总围着好奇的脑袋。"薄荷能治蚊虫叮咬?"志愿者掏出手机播放维汉双语视频,屏幕上跳动的穴位图解吸引家长驻足。服务队队长陈宇航翻着泛黄的日志——从2017年贵州苗寨到今日新疆边陲,这支队伍已跨越六个省份。"明年要带全科诊疗设备来!"他望向社区外绵延的棉田。返程前夜,孩子们用歪扭汉字写下"谢谢广东姐姐",夹着晒干的薰衣草塞进志愿者行囊。这包跨越山河的种子,终将在南粤与西域同时萌芽。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