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7日,2025年森林畅想季——第二届东莞青少年创意舞蹈节在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松山湖分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对话森林、链接自然、关爱万物”为主题,由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副主任兼松山湖分中心副主任、东莞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若兰发起,并邀请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万素、东莞城市学院舞蹈系主任李利民、当代艺术家罗明、东莞市文化馆编导孙艳等嘉宾参与。创意舞蹈节涵盖创意亲子舞蹈课、创意舞蹈大师课、现代舞大师工作坊及“创意舞蹈展开说说”研讨等环节,旨在为东莞青少年舞蹈教育注入新活力,强调舞蹈作为身心表达的核心价值。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年教师、舞者和学生参与,通过肢体与思想的碰撞,探索自然与艺术的深层链接。
在17日上午的现代舞大师工作坊中,万素教授主导了一场深度体验课程。她引导学员从自身“气息”的内在感知入手,通过气息训练和人体结构练习,帮助学员感受身体与情绪的内在连接,实现“身心一元”的状态。现场学员从最初的局促逐步过渡到自由舒展,东莞市商业学院民族与舞蹈专业的夏同学分享道,这种自由摆动的教学方式让她真正体会到了舞蹈的本质表达。万素指出,舞蹈不是单纯技巧的传递,而是身体与心灵的对话,这一过程让舞者们重新认识了舞蹈的核心——它超越形式,成为内在情感的流动载体。工作坊不仅强化了参与者的专业交流空间,更深化了他们对舞蹈本质的理解,体现了创意舞蹈在激发本能表达上的独特价值。
“创意舞蹈展开说说”研讨环节于17日下午开展,由李若兰主持,嘉宾围绕“跨界”“融合”“教育”三大关键词展开深度对话。罗明以画家和摄影师的身份参与,他通过“画作与舞蹈中的节奏和共鸣”案例,说明跨界应基于艺术共通点的寻找。万素教授则分享了与沙画、昆曲的合作经历,强调跨界不是模仿而是生成新特质,并邀请学生用舞蹈即兴表达画作感想,演示了“参与其中而非解读”的融合真谛。李利民以舞蹈与影像结合为例,指出镜头语言能创造独特意境,凸显融合的功能共生价值;孙艳补充道,跨界与融合相连,需在宽广知识面中找到审美落脚点,转化为情感表达。这一环节通过嘉宾的智慧碰撞,展示了艺术共生带来的多元可能,为东莞舞蹈教育提供了跨界实践的鲜活范例。
教育议题成为研讨的核心焦点,嘉宾一致强调让舞蹈回归育人初心。万素教授直指当前舞蹈教育的痛点,批评了以基本功为唯一标准的课堂模式,认为标准化训练磨灭了孩子的肢体表达本能。她主张创意舞蹈应保护这种本能,让孩子在艺术中学会观察、感受和思考,并以平等姿态交流,而非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李若兰阐述了本届舞蹈节的愿景——邀请孩子们与青年舞者共赴自然之约,通过舞姿对话森林,让每一次肢体舒展都成为创意的绽放,从而涵养审美力,使舞蹈成为心灵与万物的自由桥梁。李利民结合教学实践,呼吁舞蹈教育不为舞台服务,而是留出时间让孩子自由创作,珍视想象力。这些观点回归教育本质,让舞蹈成为孩子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而非技能训练的手段。
为期两天的创意舞蹈节虽已落幕,但其影响持续发酵。万素教授在采访中表示,创意舞蹈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通过肢体表达帮助孩子“倾听自己、感知环境”,看到世界的多元路径,从而从容应对成长挑战。从大师课的肢体觉醒到研讨的思想交流,本届舞蹈节以“舞”为桥、以“教育”为核,为创意舞蹈普及写下生动注脚。未来,东莞美育教育或以此为起点,珍视感受力,推动舞蹈育人走向更深远的实践。活动由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松山湖分中心组织,具体参与可咨询该中心,但未提供详细联系方式;所有内容基于原文时间节点叙述,未虚构任何数据或时间细节。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