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亿投资撬动半小时科创圈
大朗镇榄洞坑隧道内,激光定位仪在岩壁投射出红色光点。项目总工陈晴江紧盯着钢拱架安装误差表:“单榀间距0.8米,误差需压至5毫米内。”这条建筑限界宽16.75米的大断面隧道,正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掘进——左侧隧道已挺进50米,右侧因邻近中国散裂中子源设施(最近处仅1.19公里),爆破振动被严格控制在0.5厘米/秒以下(相当于手表秒针颤动幅度)。施工队长王勇的对讲机里传来指令:“今日第三爆准备,单段药量不超12公斤!”
S形曲线守绿肺
樟木头林场边缘,推土机沿着醒目的橙色标线开辟路基。设计图上蜿蜒的"S形曲线"避开罗田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多绕行300米却保住20亩生态林地。“直线方案需穿越红花油茶森林公园核心区。”东莞路桥总工祁巍抚过施工图解释。面对70%的Ⅳ级富水软弱围岩(类似豆腐块中挖通道),地质CT系统每日扫描山体结构,超前注浆管已打入12米深断层带。监测组组长手持报表确认:“地表沉降值0.3毫米,远低于3毫米警戒线。”
时空重构促融合
项目经理安熊在沙盘前勾勒未来图景:2028年通车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可赶早班车赴光明城操作脑解析设备,午间返回东莞分析数据。“现在绕行高速需65分钟,未来半小时直达。”这2.4公里通道含2隧4桥6路基,桥隧比达72%,将激活两大科学城资源:
散裂中子源与光明合成生物装置共享率可提升40%
企业技术对接周期缩短30%
深莞产业带形成“光明研发+松山湖中试”闭环
生态工程新范式
在二级水源保护区施工段,三层防渗膜覆盖着临时堆土场。为避免扰动水库,四号桥采用预制箱梁吊装工艺,减少现场浇筑污染。环保监理张工检测着排水口PH值:“我们设置三级沉淀池,水质达标才排入市政管网。”隧道洞口的智能喷淋系统随扬尘数据自动启停,工地裸土覆盖率始终保持100%。这种“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的绿色施工法,正申报省级工法认证。
黄金走廊初现雏形,当最后一榀钢拱架在罗田水库畔安装就位,两大科学城的创新脉搏已同频共振。从精密到0.5厘米/秒的爆破控制,到绕避水源保护区的智慧选线,这条湾区科创大动脉的建设本身,正成为生态保护与基建攻坚的教科书级实践。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