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晨光穿透榕树叶隙,石龙人民广场上十岁男孩周子涵踮脚挂上“环保小卫士”奖牌。8月15日全国生态日,45组亲子家庭与25位长者指尖相触,135人齐诵《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的声浪惊飞白鹭。广东省环保宣教中心与东莞生态环境局联办的这场活动,让“无废城市”理念在打卡集章中落地生根。
绿色足迹贯穿街巷
垃圾分类宣教馆的沙盘前,孩子们推动电子滑块:厨余垃圾化作沼气发电的动画跃然屏上。五岁的李乐乐攥着刚领的夹子冲出大门,镇中心主干道随即跃动鲜亮身影——亲子家庭沿三公里路线“捡跑”,烟蒂、纸屑被精准投入四色垃圾袋。七旬张阿婆在悦邻小公园轻触智能灌溉桩,水流裹着有机肥渗入新栽紫薇根部。“浇水数据直传环保局云端。”工作人员展示手机终端,二十株树苗的养护记录已生成电子植树证。
资源循环的创意变身
中山东社区实践站变身手工坊。六岁陈雨桐将酸奶盒剪成相框,母亲正用旧纽扣拼贴“无废城市”字样。“书尽其用”兑换台前排起长队:五年级王磊用三本旧课本换到杜氏非遗工坊的龙舟冰箱贴,非遗传承人杜师傅现场演示艾草防蚊香囊缝制技法。薄荷、丁香等药材在银发族指尖翻飞,二十五个草药袋飘散清香。“这比化学驱蚊水更护孙子健康!”刘奶奶系紧香囊流苏,非遗智慧与现代环保在此刻交融。
当最后一名少年在打卡券集满四枚印章,广场大屏亮起实时环保数据:活动回收垃圾48公斤,旧书流通213册,节水灌溉系统覆盖全镇公园。石龙镇环保分局局长轻抚少年胸前的种子奖牌:“今日埋下的绿意,终将长成参天林荫。”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