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滘大岭丫村一间飘着麦香的店铺里,刘建坚正往喜饼盒贴上"文阁"烫金贴纸。货架上堆满印着粤晖园翘角飞檐、大岭丫龙舟竞渡的礼盒,这些融合水乡基因的文创产品,记录着他十年扎根乡土的文化苦旅。2016年返乡创业时,这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翻遍道滘都找不到文创载体,直到在美食节上发现母亲包的粽子被游客追捧。"何不让文化裹进美食里?"
破茧:从北漂挫败到粽香突围
凌晨三点的作坊亮着孤灯,刘建坚打着手电查看蒸笼火候——这是道滘粽必经的15小时淬炼。为突破传统食品局限,他将文阁古塔化作卡通形象跃上粽盒,却遭遇长辈质疑"花架子"。转机出现在2019年婚礼筹备期:当妻子试吃印着并蒂莲纹的喜饼时,饼屑沾在嘴角的瞬间让他灵光乍现。"把水乡婚俗的鸳鸯、彩艇全画上去!"首批融合道滘婚俗元素的喜饼在亲友间引发轰动,今喜铺喜饼店由此诞生。
淬火:疫情寒冬淬炼新赛道
2020年疫情席卷时,冷清的街道映照着库存压力。合伙人离场、资金链紧绷的至暗时刻,一条越洋订单点亮希望:美国华侨通过网络订制百盒"粤晖园"喜饼作婚礼回礼。为打开销路,这个连三脚架都不会用的文创人硬啃短视频教程,镜头前反复演示龙舟竞渡图案的拓印工艺。工作室墙上至今挂着首条破万播放量的视频截图,背景音里还夹着隔壁孩子的啼哭。
出航:水乡纹样游向世界
如今"坚少良品"工作台上,龙舟桨造型的饼模与跨境电商订单堆叠。最新设计的"道滘八景"系列刚被新加坡文化机构采购,饼盒内页用双语讲述明代文昌阁的砖雕故事。店铺后院蒸腾着两股热气:左边大锅焖煮着荷叶粽,右边烤箱旋转着鸳鸯纹喜饼。刘建坚抚摸着新打样的龙舟主题包装说:"下一步要把赛龙舟的鼓点声做成芯片,开盒就能听见故乡潮声。"
十年间,道滘粽从乡土味道蜕变为文化信使,喜饼上的水波纹正漂向更远海岸。这位85后掌舵者用满手老茧印证初心:"博物馆的玻璃罩留不住文化心跳,只有让年轻人愿意买、舍得晒,传统才算真正活着。"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