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兴隆河畔,青石板路延伸至新漆的镬耳墙下。道滘镇"和美水乡"示范带圩市精华段一期改造现场,38栋岭南风格建筑倒映水中,河岸新栽的鸡蛋花树已抽出嫩枝。施工铭牌显示:二期工程正对兴隆街、永庆路等1.3公里沿线进行立面改造,216栋民宅的脚手架间,工人将灰塑博古脊逐片嵌入瓦顶。这个覆盖8村、绵延15公里的水乡风貌带,计划今年12月完成全部升级。
文脉织锦:四片十景串起八村文旅链
在闸口村老粮仓改造的示范带规划馆,沙盘灯带勾勒出"一河两街、四片十景"的文旅脉络。东起昌平村百年龙舟坞,西至大罗沙现代花艺园,水道串联的不仅是地理空间——大岭丫村红砖厂将变身陶艺工坊,厚德村旧蚕房正改造香云纱展陈馆,北永村闲置码头将停泊观光画舫。"我们像串珍珠,把散落的文脉重新连缀。"镇规划负责人指着沙盘解释。
目前首开段已见成效:南城村沿河骑楼修复了满洲窗,永庆路青石板巷新增了雨水花园。62岁的村民陈伯在自家改造一新的砖房前支起凉茶摊:"以前墙面掉渣不敢摆摊,现在游客对着镬耳墙拍照,一天能卖三大桶!"
攻坚进行时:空中"蜘蛛网"将入地
二期施工现场,三组工程队正同步推进。虹桥路沿线,电力工人将数十根线缆归束入新铺设的管廊;兴隆街东段,驳岸施工队用麻石条加固河堤,预留出亲水平台位置;永庆路中段,巷道拓宽工程已拆除7处违建,腾挪出的空间将增设消防通道。
"最棘手的是216栋建筑个性化改造。"项目经理李工举着图纸解释:民国骑楼需复原水刷石立面,80年代砖房要加装仿古构件,现代厂房则融入蚝壳窗元素。为保进度,施工方采用"分段验收"机制——完成30栋立即组织住建、文广部门联合核验,避免返工延误。
民生注脚:广场舞池取代卫生死角
在二期规划的1400平方米公共广场原址,旧棉纺厂拆除后的空地已平整完毕。效果图上,榕树环绕的舞台与滨河步道相连,夜间照明系统嵌入地面。"这里曾是垃圾堆积的卫生死角。"附近居民黄姨带着老邻居们围观施工:"以后跳广场舞再不用和车抢地方了!"
惠民理念贯穿全程:三丫涌沿岸增设无障碍坡道方便长者,虹南路拓宽同时埋设了雨水回收系统。镇农房管控办透露,改造后首批12家民宿已备案,大罗沙村花农正筹备"水上花市",计划元旦迎客。随着施工围挡逐步拆除,15公里水道串联起的,不仅是岭南风貌,更是8个村庄的产业振兴之路。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