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晨光微熹,王瑛在东莞某写字楼26层擦拭落地窗。她沾着清洁剂的手忽然顿住——手机屏幕亮起鲁迅文学院的录取通知,窗上倒映的皱纹与"中国作协"落款重叠。这位出版非虚构文集《擦亮高楼》的60岁保洁员,与摆摊20年的"烧烤诗人"温雄珍、90后厂二代熊锋等36名东莞素人作家,正踏上前往北京鲁迅文学院的专列。这是鲁院建院74年来首个素人作家专题班,行李中塞着石材厂的听石笔记、流水线上的焊花诗集,以及印着"新大众文艺"字样的蓝色学员证。
鲁院308教室里,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举起温雄珍的诗集《炭火安居》:"当你们把车间铁锈写成诗句时,文学史正在重构。"课程表上,莫言的"民间叙事美学"课与《人民文学》主编的改稿会相邻。课间休息时,历史教师易翔的笔记本被传阅着,上面记满了"如何将学生早恋转化为诗歌隐喻"的提问。最热烈的场景发生在编辑见面会:五位学员围住《文艺报》副主编,熊锋的厂区故事被当场圈定三个章节,"这里车床的轰鸣声要保留金属质感"。
深夜的宿舍走廊飘着烤串香气。温雄珍用老家带来的竹签串起肉片,炭火映着她眼角的泪光:"接到通知书那晚,我在烧烤摊写了首《炉膛里的通知书》。"隔壁房间,王瑛正用视频电话向工友展示鲁院礼堂的穹顶:"你看这构造,和咱擦的玻璃幕墙多像。"结业礼前夜,36份手稿铺满自习室地板——有清洁工记录的电梯故障代码,有石材工人描摹的花岗岩纹路,还有中学教师整理的百封学生情书。这些带着机油味与葱姜气的文字,即将登上《延河》杂志"新大众文艺"特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