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虎门港澳码头汽笛长鸣,十余辆大巴载着第三代香港莞籍青年驶向不同方向。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里,25岁的港科大博士陈柏熹轻触透明显示屏上跳动的分子模型,身旁父亲忽然感慨:"你爷爷在厚街烧窑时,可想不到纳米涂层能防瓷砖刮花。"而在三十公里外的东深供水纪念园,港青黄颖妍拧开直饮水龙头,水流声与展柜里1964年的工程图纸形成奇妙共振。这场千余人规模的返乡行动,正通过六条定制路线展开城市密码破译。
滨海湾规划馆的全息沙盘前爆发出惊呼——当未来CBD立体影像与虎门大桥实景叠加,香港东莞社团总会青委会主席指着悬空轨道说:"深茂高铁通车后,香港西九龙到这才四十分钟。"更强烈的时空碰撞发生在举重博物馆:香港大学生李玉婷尝试抓起亚运冠军的杠铃片,磨痕清晰的握把上贴着"石龙制造"标签;中国举重博物馆馆长讲述陈镜开破纪录往事时,窗外正传来东莞记忆文创园施工的轰鸣,激光雕刻机在百年骑楼青砖上刻出"湾区枢纽"新字样。
暮色中的分享会成为情感爆破点。第三代港商郑家明展示手机里的对比图:祖父1988年在莞第一间制衣厂与今日潮玩中心的3D打印车间。"以前总听说东莞是世界工厂,"他指着虎门海战博物馆拍摄的文物特写,"现在才懂这里是民族自强起点。"水乡片线归来的青年则捧着荔枝木文创品哽咽:"原来太公摇橹的河道,现在通着光纤。"据统战部统计,三届活动累计促成97份创业意向书,而本届最特别的"展品",是潮玩中心为每位港青定制的东江水滴造型公仔,底座刻着经纬度:北纬22°59',东经113°46'。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