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樟木头镇"中国作家第一村"迎来重磅文学行动——2025年文学创作"揭榜挂帅"项目正式面向全球创作者发布。这场由广东省作协、东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活动,现场公布最高50万元创作基金悬赏令。项目聚焦"潮涌大湾区"主题,设置"科技创新""制造美学"等四大创作方向及"新大众文艺"理论课题,计划扶持至少10部作品。东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现场解读:"通过揭榜机制,我们要让流水线上的素人写作者与文学名家同台竞技,把工厂车间的金属轰鸣转化为时代文本的文学律动。"
"中国作家第一村"正经历从文化品牌到实体载体的蜕变。这个诞生于2010年的文学聚落,去年在省、市、镇三级推动下落地樟木头官仓社区。目前97位驻村作家中,65人持有国家级会员资质,9人曾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当《作品》杂志社长王十月站在发布会讲台,这位曾在此创作出鲁迅文学奖作品的作家动情道:"我的文学血脉连着东莞车间。素人写作要保持流水线赋予的粗粝质感,那是机器时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现场陈列的素人写作丛书样书,记录着包装工、物业管家等普通劳动者的文学突围。
文学揭榜机制凸显三大创新突破。在创作题材上,首次将"寻找2亿分之一"纳入主题,号召书写大湾区普通人的生命史诗;在扶持力度上,设置4部重点项目(20-50万/部)与6部一般项目(5-20万/部)的阶梯式激励;在参与形式上,采用线上线下面向全球华语创作者开放通道。东莞作协秘书长透露,已有32位作家通过"作家村"官网提交创作计划,其中包含两位曾获骏马奖的少数民族作家。
深耕十七载的文学沃土正在培育新生态。自2006年在全国地级市首创作家签约制以来,东莞已形成"财政专项资金+打工文学培训中心+鲁迅文学院特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本次揭榜行动更联动《人民文学》、花城出版社等七大权威机构,构建作品创作、评论、出版、传播闭环。正如省作协党组书记所言:"当流水线上的打工诗人捧起文学奖杯,当城中村的出租屋走出畅销书作家,这便是新大众文艺最生动的东莞注脚。"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