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片麻岩的裂隙渗出冰凉水珠,滴在爆破工程师李伟的安全帽上。他仰头望着最后一段岩体被挖机齿牙撕裂,掌子面贯通瞬间的穿堂风卷起尘雾,携着910米隧洞积累的寒意扑向盛夏热浪——这冷热交汇的气流,成为常虎高速改扩建工程最生动的注脚。6月10日,石洞一号隧道右线贯通时刻,地质雷达的波纹图在监控室大屏归于平直,宛如被熨平的花岗岩褶皱。
隧道中段岩壁的探针仍在震颤。项目总监张振华的平板电脑上,TSP超前预报系统的蓝色光波正穿透岩层,与四月贯通的二号隧道监测网连成神经束。“花岗岩的脾气比数据更倔。”他轻触屏幕放大裂缝细节,某处偏压区的应力云图突然泛红,警报声未响,工人已按预案打入超前锚杆——过去三个月,这套“地下CT扫描仪”曾37次化解塌方危机。更精密的配合发生在午夜:当爆破组用电子雷管实施差异爆破,相邻既有隧道里的振动传感器跳动幅度,始终控制在头发丝摆动的微距之间。
晨光刺破林间薄雾时,四座分离式隧道已在山腹铸就钢铁腔体。贯通仪式上的红绸尚未落地,大岭山预制梁场已响起龙门吊的轰鸣。50.6公里外的工程沙盘上,代表桥梁架设进度的光带正咬合推进,与隧道口运渣车排出的长龙连成闭环。此刻监控室的值班日志显示:三班倒的人机接力赛里,最年长的挖掘机手刚完成第194次钻爆循环——他工装后背的盐渍结晶,在阳光下如隧道岩壁的石英脉般闪烁。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