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泵车长臂缓缓收拢,最后一立方米浇筑料注入B7栋顶板。6月30日,东莞中集智城项目现场,五栋为企业量身定制的独栋研发楼完成结构封顶。中集产城莞惠公司副总马道手持对讲机穿梭在钢构森林中:"从去年12月破土到如今,247亩工地上同时运转着32台塔吊。"作为道滘镇"头雁计划"首个工改工示范项目,这片曾遍布旧厂房的土地正蜕变为智能制造的生态沃土。
政企协作创审批时速
项目沙盘前,马道指着"四证齐发"的纪念相框感慨:"从拿地到开工仅用28天。"这种速度源于道滘镇政府的超常规护航——规划审批专班驻场办公,将传统三个月的流程压缩至"小时制"。更让入驻企业惊喜的是定制车间的灵活改造:某生物医药企业提出的十万级洁净车间需求,设计团队仅用两周便完成管线重布方案。正是这种"产业人懂产业"的专业度,使项目在半年内吸引12家高新企业签约,填满近4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健康产业集群显雏形
在已封顶的C区独栋内,工人们正为某医疗器械企业安装专属货运电梯。招商总监展示的产业地图揭示精准布局:北区聚焦体外诊断设备研发,中区引进碳纤维材料实验室,南区预留数字经济企业总部。某签约企业代表抚摸着6米挑高的实验车间说:"这里预留了振动隔离地基,正是我们精密仪器生产所需。"随着华为数字健康生态伙伴的入驻洽谈,"两江一园"间的这片产业新城正加速构建大健康产业链闭环。
全周期配套破解痛点
工地东南角,涵盖人才公寓与检测中心的综合配套楼已冲出地面。项目经理翻开施工日志:"下月启动光伏屋顶铺设,满足企业绿电需求。"更精细的服务藏在蓝图里:园区中央将架设无人机物流廊道,连廊直通广深高速出入口;共享实验室的百台精密仪器采取"刷卡计费"模式,小微企业可省去千万设备投入。当塔吊将"2025年3月交付"的倒计时牌又翻过一页,首批入驻企业的设备采购清单已悄然发往德国博世工厂——这场政企联手的产业升级实验,正改写东莞制造的空间逻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