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清晨,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庵后小学的操场上,50双稚嫩的手掌托起智能遥控汽车模型,在阳光下折射出金属光泽。这场由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第一党支部与庵后小学联合举办的智能科技宣讲活动,正以"智启揭东新程,电亮党建先锋"为主题,点燃山区孩子的科技梦想。
"我们带来了物联网套件和开源硬件,要让孩子们触摸到最前沿的科技。"东莞职院教师王志兵展示着微型传感器,身后LED屏幕实时显示着操场温度、湿度数据。该校第一党支部书记张立平与庵后小学校长罗少佩签订合作协议时,签字笔在协议书上划出坚定的弧线——未来三年,双方将共建"乡村科创实验室",每年输送10名教师参与技术培训,组织20场科技夏令营。
在庵后小学的创客教室,熊丽萍老师的物联网课程正带来奇妙的化学反应。当她将温湿度传感器插入泥土,电子屏立即跳出"土壤湿度68%"的数据时,五年级学生小林惊呼:"原来浇水还有这么多学问!"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电路图变成了可感知的科技图谱。
更震撼的场景出现在操场。30辆造型各异的智能车在障碍赛道上穿梭,红外避障模块闪烁红光,蓝牙遥控器发出蜂鸣。"我的车撞到障碍物会自动后退!"学生小陈骄傲地展示作品,车身贴着的"东莞职院-庵后小学"联名贴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凝聚着校企智慧的教具,正是东莞职院将省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
活动间隙,庵后小学五年级教室的黑板上,孩子们用粉笔画满了电路板图案。"我想造会飞的机器人!"学生小琪的涂鸦旁,王志兵写下批注:"可以考虑四旋翼无人机结构。"这种思维碰撞正是活动的深层价值——通过高校教师的思维引导,激发乡村孩子对科技的原始好奇。
"科技教育不应是城市的专利。"东莞职院电子信息学院院长李明在总结会上表示,学院正筹建"乡村振兴智能服务团",计划将VR技术引入揭东农业展馆,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当地特色农业场景。这种"科技+文化"的帮扶模式,正悄然改变乡村教育生态——当城市高校的学术资源与乡村学校的实践土壤相遇,迸发出的创新火花足以照亮乡村振兴的星辰大海。
夜幕降临,庵后小学的会议室依然亮着灯火。东莞职院与庵后小学的教师们仍在讨论课程融合方案:将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嵌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用3D打印技术复刻潮汕传统建筑模型...这些设想即将写入双方签订的《科技教育合作协议》。
活动结束时,小林悄悄将组装了一半的智能车放进书包。"我要带回去给爸爸看,"这个留守儿童的眼眸闪烁着星光,"他说下次回家就能看到真正的机器人了。"这簇小小的科技火苗,或许终将在某个清晨,成长为照亮乡村振兴的璀璨光芒。
校企合作热线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0769-23056632
埔田镇教育组:0663-3332115
从实验室到红土地,从电路板到黄土地,这场跨越山海的科技之约,正在书写新时代教育帮扶的生动注脚。当智能科技的星火点燃乡村教育的火炬,"百千万工程"的蓝图正在南粤大地徐徐铺展。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