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的颁奖现场,虎门镇白沙村书记郑汉明抚摸着金奖模型——由东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可生长集装箱市集"。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模型暗藏玄机:模块化箱体能像乐高般自由组合,太阳能板屋顶可随日照角度自动调节。"我们村的荔枝田边角地,终于有救了!"他指着可伸缩雨棚结构,"收获季能扩成200㎡的临时交易点。"
在展区另一端,广东工业大学团队的"水乡书驿"正进行压力测试。当液压装置将集装箱顶棚缓缓升起,内部书架如琴键般阶梯展开。设计者李晓明转动枢纽:"这个造价15万的方案,解决了万江旧圩场闲置地块的活化难题。"
大赛组委会办公室的沙盘上,六镇街痛点化身设计命题:樟木头废弃加油站、洪梅河道夹角地、中堂铁皮棚区...深圳市一方建筑设计的银奖方案中,生锈油罐被改造成攀岩筒,集装箱拼接成极限运动馆。"我们现场测绘了十七次,"主创建筑师展示手稿,"保留原有工业桁架,节省造价40%。"
最激烈的角逐发生在樟木头赛题。华南农业大学团队提交的方案里,集装箱底部嵌入可升降柱脚,完美适应山坡地形。"村民投票环节我们以3票险胜,"队长指着模型底部的防滑纹,"这些仿荔枝皮的纹理,是为防雨季坡道湿滑特意设计的。"
网络投票通道开启时,广东科技学院的"稻田咖啡屋"引发拉票大战。该校学生发动村民拍摄创意视频:集装箱外墙变成投影幕布,播放客家山歌非遗纪录片。"七天收获2.3万票,"指导教授翻看手机相册,"连八十岁阿婆都学会扫码投票。"
在洪梅镇实地评审现场,村民代表用红贴纸标注心仪方案。水产养殖户老陈坚持给"渔获驿站"投支持票:"这个带制冰机的集装箱,能让我们少跑三十里路卖鱼!"最终该方案获"最受村书记欢迎奖",设计团队当场签约改造协议。
颁奖礼尾声,市自然资源局亮出落地计划:48个获奖方案已汇编成《边角地活化指南》,首批12个项目年内动工。中堂镇潢涌村率先启动"集装箱创客园",改造费用控制在每平方3000元内。
"这些方案证明,好设计不必昂贵。"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专员举起洪梅水乡书驿的造价单,"同等功能的传统建筑需花费三倍。"当夕阳透过集装箱模型的镂空窗格,在地面投射出斑斓光斑,东莞城乡更新的新范式已然显现。这场持续半年的创意风暴,正在重新定义东莞城乡更新的美学维度。当首座集装箱市集在荔枝林边亮灯,那些被激活的边角地,终将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愁的闪光节点。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