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面炸响的鞭炮声撕开了石碣镇端午狂欢的序幕。5月27日农历五月初一,唐洪村海唇东江河畔,两条蛰伏365天的蛟龙在百名壮汉肩头苏醒。龙船屋内飘散的檀香尚未散尽,四十米龙身已划破江面激起千层浪——这并非简单的节日预演,而是一场跨越六个世纪的文明对话。
青壮汉子们赤脚踏过浸透汗水的青石码头,裸露的肩背在正午阳光下泛着古铜色。当龙首触碰江水的刹那,三十支木桨整齐击水,船头跳头探身扯下东岸青苗的瞬间,两岸爆发的呐喊声惊飞了栖息的江鸥。掌舵的七旬船老大陈伯眼眶泛红:"这抔青草往龙嘴里塞的讲究,我爷爷那辈就是这么传的。"此刻,龙舟已不仅是竞渡工具,更化身为吞吐天地灵气的活物。
石碣龙舟史可溯至明代永乐年间,镇志记载的水南龙舟会曾引广府十八乡竞渡。如今全镇15个村社仍恪守"三鼓三桡"的祖训,龙船饭必用新割早稻,桡手必选三代同堂的族中子弟。这种近乎苛刻的承袭,让机械化造船时代的手工龙舟依然保有樟木原香。"去年'润丰杯'120万人在线看我们飙船,但手机拍不出木桨划开江水时的那股子劲道。"去年冠军队队长叶志强擦拭着祖传龙头说道。
从1984年首届区赛15条木船较量,到如今百万元级赛事吸引珠三角强队,石碣人用四十年将民俗淬炼成文化IP。当"潮玩东江"的霓虹灯牌映在传统龙船屋斑驳墙面上,年轻桡手们抖音直播的点赞声与岸边耄耋老人的咸水歌奇妙共鸣。非遗办主任黄伟明指着江心飞驰的龙舟:"你看那船头压起的浪花里,溅着的何止是江水?"
暮色渐沉,东江两岸炊烟升起。各村龙船饭大席连夜开灶,糯米酒香混着《赛龙夺锦》的唢呐声在暮霭中流淌。这场持续半个月的狂欢,终将在农历五月十八"收龙"仪式中暂歇。但深嵌龙骨的樟木会记得,当现代机械桨激起的白浪退去,总有一群石碣汉子,执着地守着木桨击水时那声穿透时空的闷响。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