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午间,东莞长安汽车客运站上演动人一幕:滞留当地两年零七个月的云南籍务工者田某升攥紧返乡车票,在志愿者目送下登上直达文山的长途客车。这个被生活重担压弯脊梁的中年男子,在车辆发动瞬间突然转身向人群深鞠一躬,颤抖的双手泄露了压抑多年的心酸与感激。这场跨越滇粤两省的爱心接力,揭开了长安镇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鲜为人知的温情篇章。
当多数人享受"五一"假期时,长安镇"城市守望者"志愿者联盟正执行第43次网格化巡查。在商贸城废弃仓库发现蜷缩角落的田某升后,有着八年救助经验的队长李明当即启动"三查三问"机制:查身份信息核验真实性、查精神状况评估危险性、查社会关系追溯关联性,同步开展需求问询、困难问诊、归乡问计。这种源于公益创投项目培训的标准化流程,使救助效率提升67%。
档案显示,田某升自2021年11月滞留长安,经历工厂裁员、证件遗失、通讯中断三重打击。志愿者通过公安人脸识别系统确认其云南户籍,借助民政部门搭建的"流浪者社会关系图谱"平台,72小时内便与其胞妹建立联系。"他每月在雨花斋领取23次免费餐食,但夜间只能栖身建筑工地,这种生存状态极易诱发社会风险。"负责个案跟踪的社会工作师王倩出示的评估报告,揭示了系统化救助的必要性。
长安慈善会秘书长陈国栋向记者披露,本届公益创投已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流浪者社会融入计划"等9个攻坚项目。其中"归途行动"模块创新采用"政府购买+企业配捐+民间筹款"模式,单就交通援助项便建立覆盖全国286个地级市的票务协作网络。项目执行半年来,已帮助19名滞留人员返家,协调解决劳资纠纷8起,提供心理干预服务逾400小时。
"每个数字背后都是破碎的人生重建。"志愿者团队法律顾问张维拿出田某升的《权益保障备忘录》,上面详细记录着工资追讨、证件补办、健康检查等7项待办事项。在镇人社分局介入下,某五金厂拖欠的3800元工资已完成司法确认;公安机关为其开辟户籍证明绿色通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出具心理健康评估,为后续家庭关系修复提供医学依据。
随着GJ3652次班车驶离站台,这场多方协力的救助行动暂告段落,但长安镇的特殊群体帮扶体系仍在持续运转。慈善会数据显示,通过公益创投撬动的企业配套资金已达82万元,培育出3支专业社工队伍,开发出"流浪者就业能力评估模型"等4项技术工具。这种将柔性关怀与刚性制度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正为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治理提供可复制的"长安样本"。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