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生态屏障核心区,东莞大岭山、银瓶山等国有林场近期展开的林木采伐作业引发公众关注。东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向本报透露,这场看似反常的"砍树"行动,实为执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的精准生态治理工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疏伐实现森林生态系统迭代升级。
专业调查数据显示,东莞现存低效林分占比达27.6%,其中三类问题林分构成生态治理重点对象: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检疫性疫木覆盖面积超5000亩,部分水源保护区内桉树纯林面积突破8000亩,退化过熟相思林林龄超过40年。这些林分存在疫病传播风险、水源涵养功能低下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系统性隐患。
"我们正对全市森林实施'靶向治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向记者展示的遥感监测图谱显示,所有采伐作业均严格遵循《森林采伐作业规程》技术标准,执行"伐密留疏、伐劣留优"的差异化疏伐策略。每个作业区设立的电子围栏系统实时监测采伐强度,确保单位面积保留木胸径≥8cm的乡土树种占比不低于65%。
在清溪林场施工现场,工人正按技术规范清理染疫松木。林业检疫人员介绍,每株疫木均需执行"伐桩覆膜+磷化铝熏蒸"双重处理,疫木碎屑经粉碎高温处理后定向供应生物质发电厂。这种闭环处理模式使疫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较传统焚烧方式减少碳排放76%。
针对公众关注的林地更新方案,市林业局首次披露"小苗优先"的造林战略。经3年对比试验,采用红锥、木荷等乡土树种的2年生容器苗造林,其五年保存率比传统裸根大苗提升32%,单位面积碳汇增量提高41%。在黄旗山城市公园示范点,无人机飞播的20万株小苗已形成稳定群落,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改造前提升1.8倍。
这场生态改造工程背后是精密的成本核算体系。财政数据显示,采用小苗造林方案使单亩营林成本从3200元降至850元,利用自动灌溉系统和遥感监测技术,后期管护成本压缩72%。通过林药、林菌复合经营模式,项目区年均可创造生态产品价值5800万元。
根据《东莞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施方案(2023-2030)》,未来将构建三级森林培育体系:大屏嶂森林公园重点发展降香黄檀等大径材储备林,同沙水库周边建设灰木莲水源涵养林带,银瓶山-大岭山山脉打造多层次生态景观廊道。卫星遥感监测平台显示,已完成改造的1.2万亩林分,其NDVI植被指数较改造前平均提升0.23。
生态专家指出,东莞的森林更新工程折射出我国林业治理的范式转变——从简单追求林木蓄积量转向关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场需要十年周期验证的生态实验,正以毫米级年轮增长重塑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基底,其成效或将改写亚热带人工林经营理论体系。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