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年前的炮火轰鸣穿透时空,在虎门沙角炮台遗址激荡出新时代教育强音。近日,鸦片战争博物馆联动虎门镇沙角小学,以"沉浸式历史剧场"的创新形态,将广东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转化为鲜活育人现场。这场跨越三个世纪的精神对话,在锈蚀的炮管与鲜红领巾的交叠中,重构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代范式。
112名一年级学童化身历史传译官,身着雪白校服立于克虏伯大炮基座前,用清越童声解码战争遗存。当稚嫩指尖抚过布满弹痕的铸铁炮身,1841年沙角保卫战的硝烟在VR复原技术中升腾再现。林则徐禁烟奏折的誊写摹本、陈连升父子阵亡坐标的三维投影、节马雕塑的全息成像,构筑起可触可感的立体史册。历史教研室主任王建军指出:"每处弹孔都是民族记忆的坐标,要让00后在与文物的零距离对话中完成历史观的基因编码。"
专业讲解团队运用"文物活化矩阵"教学系统,将锈蚀的齿轮零件转化为动态军工图谱,让海防沙盘投射出珠江口防御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当关天培血袍残片的高清显微影像投映在遗址砖墙,当"节马绝食"动画在AR眼镜中悲壮上演,抽象的民族气节具象为可视化的精神图腾。实时脑波监测数据显示,78%的学生在接触文物原件时产生显著的情绪共振。
献花仪式成为最具张力的教育场景:童声合唱团演绎的《精忠报国》旋律中,216支白菊随无人机编队组成动态英烈谱系图。在脑机接口技术捕捉的神经反馈里,95后教师李雯观察到:"孩子们面对陈连升纪念碑时的瞳孔放大频率,是课堂讲授时的3.2倍。"这种生理层面的震撼,印证了场景化教学对价值内化的催化效应。
教育专家评价,这场实景思政课构建了"历史创伤记忆-民族精神解码-时代使命重构"的教育闭环。当孩童将亲手拓印的炮台纹样转化为未来海防的创意设计稿,百年前的抗争史诗正在书写新的续章。沙角小学校长陈志刚强调:"我们要让每处战争遗迹都成为精神DNA的提取器,培育既能触摸历史伤痕、更能锻造强国利剑的新生代。"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