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东莞图书馆四楼报告厅内,逾五百名观众见证了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解构。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以《何以中国》为题,运用考古实证与历史地理双重维度,构建起"中国"概念演变的全息模型。
当全息投影再现西周青铜器何尊底部的122字铭文时,刻有"宅兹中国"的铭文在光影中旋转放大。葛剑雄以激光笔聚焦铭文核心:"这里的'中国'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王权合法性的空间宣言。"通过动态疆域图演示,观众直观看到"中国"概念从周朝都城到现代主权国家的三次质变:西周时期的王畿象征、秦汉确立的疆域实体、1912年诞生的现代国家形态。
在民族融合篇章中,教授抛出颠覆性观点:"56个民族并非既定存在,而是文明碰撞的化学反应产物。"通过交互式时间轴,匈奴、鲜卑、蒙古等39个已消失族群的迁徙路线与中原文明产生交汇点。当三维模型展示北魏鲜卑贵族墓中出现的华夏衣冠规制时,现场响起惊叹声。葛剑雄强调:"胡服骑射与汉家衣冠的互鉴,才是民族融合的真实图景。"
破解文明延续密码时,教授亮出卫星遥感数据:黄土高原0.5毫米/年的土壤堆积速率,长江流域年均1200毫米的降水量,与考古发现的粟作-稻作双系统形成地理印证。"当大屏展示良渚水利系统与都江堰的工程共性时,有观众举起手机记录这跨越三千年的治水智慧碰撞。葛剑雄敲击讲台:"这不是地理决定论,而是文明适应性的最佳证明!"
讲座结束时,动态呈现的"中国"篆体字从甲骨文裂变为联合国大厦前的国名牌,现场爆发出持续两分钟的掌声。东莞文史研究者李明表示:"这场讲座改写了我们对'中国'的认知维度。"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