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内上演硬科技突围战——15支从全国海选中杀出的创新团队在第三届"HK Tech 300全国创新创业千万大赛"东莞赛区展开终极较量。这场首次落地东莞的科创赛事,既检验着莞港两地"研发+制造"协同模式的成色,更成为观察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重组的绝佳窗口。湖南强芯科技凭借全球首台智能激光微槽工业母机摘得桂冠,其价值不仅在于突破芯片封装领域0.1毫米级加工精度,更昭示着国产高端装备制造正从实验室突围走向产业化深水区。
战略布局升维
作为港城大"创科无限·引领未来"战略的落地抓手,HK Tech 300计划已形成"培训-孵化-投资"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截至2025年,该计划累计撬动6亿港元资本,培育超1800名青年创客,促成190余家企业完成天使轮蜕变。值得关注的是,东莞赛区的设立绝非偶然——2024年港城大(东莞)正式获批设立,其科技创新中心在松山湖打造"楼上实验室+楼下孵化器"垂直转化体系,将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赛道的基础研究直接嵌入大湾区制造腹地。这种"跨境科研飞地"模式,正在改写传统产学研合作的物理边界。
产业磁场显现
当眺月机器人团队带着第三代Hopcopter跳跃机器人亮相路演时,其每秒3.8米的垂直起降能力引发投融资机构侧目。这家源自港城大实验室的企业,此次南下寻求产业化路径的选择颇具象征意义——东莞完备的电子产业链与松山湖科学城的前沿布局,形成对硬科技项目的双重引力场。参赛团队反馈显示,76%的企业将供应链配套能力视为落地首选要素,而东莞在精密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矩阵,恰为人工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器械等赛道提供现成产业化接口。
政策杠杆加码
东莞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区合笑在赛事观察中发现,本届参赛项目的专利转化率达62%,较往届提升17个百分点。这种质变背后,是莞港两地政策协同的持续发力:优胜项目除可直通全国半决赛争夺百万港元天使基金,更可叠加市镇两级最高480万元专项补贴。值得玩味的是,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已形成"概念验证-中试基地-量产工厂"的20分钟产业生态圈,这种"政策包+产业链"的组合赋能,正在重塑大湾区科创项目的估值逻辑。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突围战中,15支团队提交的不仅是商业计划书,更是大湾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阶段性答卷。当港城大(东莞)副校长刘子顺将"创聚湾区·智汇东莞"的赛事主题转化为具体孵化协议时,一个横跨制度创新、技术转化与产业协同的新型创新共同体已初现轮廓。这种突破地域局限的科创实验,或将催生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全新范式。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