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武汉青年王全跨越1200公里南下东莞时,这座制造业名城正经历历史性蜕变。国营工厂的围墙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消融,深良路两侧"海纳百川"的标语与轰鸣的注塑机声交织成时代序曲。27年后,当这位贝特利新材料掌舵人在杭州亚运场馆接受专访时,他身后矗立着横跨三省的化工生产基地,其自主研发的导电硅胶材料正支撑着全球5%的智能手机触控模组。
在东莞厚街镇工业大道9号,贝特利创始厂房的斑驳墙体见证着中国精细化工的突围之路。2003年创业初期,王全团队在不足500平的车间同时扮演着技术员、操作工和货车司机三重角色。为攻克触屏硅胶透光率瓶颈,他们连续72小时驻守客户生产线,用三轮摩托载着实验样品星夜往返粤东。"凌晨三点的深汕高速,方向盘上都能捏出有机硅的气味。"王全回忆道。这种近乎偏执的研发投入,让企业从代工红海中撕开缺口,率先实现电子级硅油国产替代。
东莞市政府大楼的档案显示,2012年贝特利申报首笔技改补贴时,全市新材料规上企业不足30家。十年间,随着华为终端等科技巨头落地,这座城市以"反向配套"模式重构产业链,王全团队抓住机遇切入半导体封装材料领域。如今其苏州基地的电子级硅烷纯度达到11N级别,每立方米空气粒子控制数量比手术室严格十倍,这条投资3.6亿元的生产线正为长江存储供应关键耗材。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年度报告中,贝特利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保持11.2%高位,远超行业均值。这种技术压强策略背后,是东莞"工程师红利"的持续释放。市科技局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当地新材料领域人才净流入率年均增长18%,王全团队中90后研发人员占比达67%."我们实验室摆着道滘粽子和潮汕工夫茶具,这种兼容并蓄就是东莞创新的底色。"技术总监李培源透露,其导电银浆项目组最近刚吸纳了来自西湖大学的博士后团队。
当被问及"东莞密码",王全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危化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从立项到取证仅用189天,政府专班帮我们梳理出76项合规清单。"这种"把企业家当自己人"的营商理念,让东莞在2023年中国城市投资热度榜跃居前三。值得玩味的是,贝特利最新生产基地选址江西九江,却将结算中心和研发总部牢牢锚定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坐标系中,这座城市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化学反应"。
夜幕降临时,王全常驱车经过东莞大道,LED幕墙上"是人才,进莞来"的标语与远处榕树头烧鹅店的霓虹交相辉映。对于这位把青春浇筑在有机硅分子链中的创业者而言,东莞的魔力或许正如他办公室里那罐未开封的硅胶样品:看似平淡无奇,却在岁月沉淀中催化出改变世界的能量。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