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韬略运动器材公司的包装车间旁,五岁的小雅用饭勺将肉松压成卡通造型,身旁大学生志愿者林薇握着她的手轻语:“这是蛋白质,能让爸爸妈妈搬器材更有劲。”隔壁大班教室,十二岁的陈浩正用镜片测量光折射角度——这批从湖南飞来的58只“小候鸟”,在茶山镇“莞一夏”课堂被分为黄蓝两色小帽,小班捏饭团识营养,大班拆解旧眼镜学光学,东职院商贸乐翼队的分层教案铺满整张会议桌。
来利眼镜制品厂的办公室变身实验室。二十六名孩子围着三棱镜惊呼,当志愿者将镜片浸入特制溶液,墙面上突然绽出彩虹。“这是你们爸妈磨的树脂片在说话。”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王帆转动偏振片,光学原理化作指尖游戏。人事经理汪筱妹翻着课程表莞香文化课压着植物标本,物理实验箱里装着车间的废弃镜架。“昨晚有孩子梦见自己成了光学工程师。”她笑着指向夜辅区——那里散落的作业本封面,都贴着父母工牌复印件。
东职院商贸学院院长站在韬略公司的监控屏前,画面分割着十个教学点实况:凡丹副教授带的酒店管理团队在玩具厂教餐桌礼仪,机电系学生在电子厂带娃组装机器人。“十支队伍就是十个知识插件。”她手机里存着家长群刷屏的感谢视频,流水线女工张姐的镜头晃得厉害:“娃说比游乐场好玩,原来车间的钢模能变成教具!”两周后结营时,这些在注塑机轰鸣声中完成的彩虹实验报告,将塞进“小候鸟”返程的行囊。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