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干部次仁卓玛第一次操作“莞家政务”自助机时,手指悬在触摸屏上微微发颤。这位来自海拔3000米高原的政务服务骨干,此刻正在东莞南城街道政务中心面对智能终端“考试”——身后排队的东莞市民不知道,这位穿藏袍的办事员,其实是来破解高原便民服务密码的“取经人”。
跟岗90天攻克智能关
4月的岭南雨季中,三位林芝干部扎进南城政务中心。导师陈琳把培训计划细化到分钟:晨学“一网通办”系统架构,午跟窗口实战,晚研群众投诉案例。当次仁卓玛首次独立完成企业开办全流程审批时,电子屏跳出“28分钟办结”提示,她掏出手机拍下计时器:“在林芝要跑三天的手续,这里喝杯咖啡就搞定!”监控显示,她们轮岗期间参与办理的412宗业务,群众好评率99.3%。
高原定制化教案诞生
深夜的会议室灯火通明,藏族干部巴桑扎西在笔记上画满星号:“这个‘秒批’系统要移植到林芝。”东莞团队为此开发出特殊教案——将人脸识别技术降级为指纹认证,适配高原牧区网络环境;把智能叫号系统改造成藏汉双语手写排号板。南城政务中心主任指着正在测试的便携式终端:“连发电机都配好了,保证在雪山脚下也能开机。”
种子计划催生雪莲效应
结业仪式上,次仁卓玛展示的“林芝方案”让导师惊喜:她将东莞的“一件事一次办”拆解成藏区版“三站接力办”——流动服务车收集材料、乡镇中转站初核、市局终端审批。“虽然比东莞多两环节,但比现行流程省20天。”更关键的是,她们返程行囊里装着东莞捐赠的3套智能系统终端,首批将安装在波密县牧民定居点。市政务局副局长在送行时承诺:“下次带技术团队上高原调试,让雪山升起‘莞式服务’的太阳。”
当航班划过喜马拉雅山脉,巴桑扎西的手机收到南城导师发来的系统维护手册。这份标注着高原气压适配参数的电子文档,正在催生18项雪域便民新规。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政务对话,把东莞“数字政府”的基因编码,写进了世界屋脊的民生图谱。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