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后,关于"石龙划入城区""东坑黄江并入松山湖"等自媒体解读持续发酵。规划编制团队负责人紧急回应,强调六大片区划分基于空间功能协同原则,不改变现有行政管理格局,终结了公众对行政区域重组的猜测。
这份国家级战略规划延续了东莞"多中心、组团式、网格化"的独特空间基因,通过"一主两副六片区"新架构重构城市发展版图。城区、松山湖、滨海三大"中心协同"片区将依托市级核心资源,打造辐射全域的黄金三角;东南临深、水乡、东部三大"特色均衡"片区则以塘厦、水乡新城、常平为支点,构建产城融合的镇级增长极。值得关注的是,该规划在2023年征求意见阶段已引发舆论震荡。规划团队向本报披露,核心目标在于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难题,通过"功能片区+产业平台"双轮驱动,实现全域空间资源精准配置。数据显示,东莞现状开发强度已逼近50%警戒线,远超珠三角城市平均水平。
城市战略研究专家指出,这种"功能分区不破行政界"的创新模式,既保留了镇街经济活力,又破解了"诸侯经济"困局。规划文本中"每镇培育1-2个特色产业平台"的硬性要求,将倒逼28个镇街在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加速成环成网,东莞正从"世界工厂"向"湾区都市"实施空间革命。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