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生态园片区近日上演"空间魔术":南园路侧3.2万平方米闲置地块经90天改造,蜕变为配备智能监控系统的现代化临时停车场。这个可容纳500辆机动车的民生工程,不仅根治了困扰企业多年的"肠梗阻"顽疾,更成为东莞基层治理创新的鲜活样本。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片曾因违停导致日均拥堵超3小时的"交通黑点",如今已实现车辆15秒快速周转。广东恒翼能科技物流主管陈伟明指着新划设的装卸货专区感慨:"现在原料车进出效率提升40%,员工通勤时间缩短25分钟。"数据背后,是松山湖生态园片区党委"民生哨响,党委必应"的治理逻辑——通过建立"党员点长-专项小组-多部门联动"三级响应机制,将企业诉求转化为可量化的"作战地图"。
梳理改造时间轴可见:2024年12月企业吹哨,当月完成《南园路停车场规划建议》编制;2025年1月启动非硬底化生态施工,同步配套排水照明系统;3月引入智慧停车管理系统。这种"需求导向+技术赋能"的改造模式,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又实现土地效能跃升200%。"这是城市治理思维的迭代。"片区党委书记李明阳透露,2025年将投入1500万元民生专项资金,在28个网格推广"微改造+"模式,通过政企数据共享平台精准对接15项"关键小事"。值得关注的是,该停车场未来将试点错时共享机制,夜间向周边社区开放300个泊位,破解产城融合区"潮汐式停车"难题。
莞讯网观点:闲置地改造彰显城市治理智慧,以"绣花功夫"破解民生痛点,松山湖模式为湾区产城融合提供了"解题方程式"。当党建红遇上生态绿,绘就的不仅是停车位,更是民心坐标。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