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的战略博弈中,东莞洪梅镇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通过"生态筑基、生产赋能、生活提质"的系统性实践,构建起都市圈耕地保护的全新范式。这座水乡新城正以金色水乡稻田项目为支点,撬动土地价值重构与城乡发展格局的深层变革。
生态筑基——破解土地破碎化的空间革命
面对曾达3118亩的耕地碎片化困局,洪梅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术刀,精准实施"清退-改良-复耕-基建"四步疗法。通过镇村联动的土地统租机制,将10290亩耕地集聚区纳入"一张图"管理,创新性打造出穗深城际铁路穿行而过的"都市稻田走廊"。340亩垦造水田项目通过自然资源部验收的硬核数据,印证了从"杂草窝棚"到"遛娃圣地"的生态蜕变。东莞自然资源局洪梅分局局长黎俊宁指出:"我们正将耕地从生产单元升级为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每寸土地的价值跃迁。"
生产赋能——科技重构农业DNA的产业突围
洪梅镇以颠覆性技术突破传统农业桎梏,构建起"无人机遥感+智能灌溉+自动化收割"的智慧农业矩阵。在2024年亩产581.73公斤的硬核成绩背后,是镇属公司主导的"科技+合作社"创新模式。农林水务局局长刘书格透露:"通过引进极飞科技等头部企业,我们正打造设施农业4.0示范基地。"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产业生态,使农业亩均效益提升37%,为东莞水田指标储备注入新动能。
生活提质——流量经济激活土地乘数效应
金色水乡稻田公园的"空间革命"催生出农文旅融合的裂变效应。通过"稻田+研学+电商+夜经济"的复合场景营造,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就业2000余人次。新农人黄振许见证着改变:"周末单日摊位营收破万已成常态,农民正在成为新经济主体。"夜间经济与郊野经济的叠加开发,使农田亩均衍生价值提升至传统种植的8倍,开创出"美丽田园"向"美丽经济"转化的东莞路径。
莞讯网观点:洪梅镇的实践证明,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绝非零和博弈。通过系统性的空间重构、技术革命与价值挖掘,传统农田完全能够升级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这种"三生融合"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