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团队斩获“挑战杯”人工智能+专项赛全国二等奖

科技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5-11-05 10:26:10
 
  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人工智能+”专项赛终审决赛在南京大学落下帷幕,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恒等学生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靶向DDR1-ALOX15调控轴的海洋天然化合物药物研发》荣获全国二等奖,该项目由海洋与热带医学学院罗连响博士担任指导教师,从全国2700余所高校逾40万件作品中突围,最终在仅643件入围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标志着该校在交叉学科创新与前沿医药研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竞赛自启动以来,吸引超过300万名大学生参与,历经校级选拔、省级评审与全国初筛等多重环节,竞争空前激烈,广东医团队凭借扎实的科研积累与前瞻性的技术路径,在终审环节展现出强劲的综合实力。
 
  项目聚焦于溃疡性结肠炎这一长期困扰临床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该病症病程迁延、复发率高,现有治疗手段常伴随机会性感染与免疫系统紊乱等严重副作用,且患者随病程延长,结直肠癌发生风险显著上升,临床亟需更安全、更精准的干预策略。针对这一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团队系统解析疾病发生机制,首次明确DDR1与ALOX15构成的信号调控轴在肠道炎症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并以此为靶向,融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与海洋天然产物资源库,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筛选与分子结构优化,成功构建出具备双靶点抑制能力的新型化合物Gen27,实现对炎症通路的协同干预,展现出良好的体外活性与选择性,为后续临床前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在源头上拓展海洋天然产物在抗炎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边界,挖掘海洋生物资源的药用潜力,为新药发现提供全新化合物骨架;其二,全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药物筛选流程,利用深度学习模型预测分子活性与毒性,显著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命中率;其三,突破传统单靶点治疗局限,设计双靶点协同抑制策略,增强药效的同时降低耐药风险,为复杂慢性病的治疗提供新范式。这一成果不仅为溃疡性结肠炎带来潜在的新型候选药物,其建立的“从海洋分子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全链条研发路径,亦具备向肿瘤、耐药菌感染等重大疾病领域拓展的可行性,对提升我国原创新药研发效率与转化能力具有示范意义。
 
  此次获奖成果的取得,根植于学校长期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投入。在备赛过程中,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校领导多次听取项目进展汇报并提出指导意见,校团委组织专项支持机制,配备专职人员全程跟进,协调校内外专家开展多轮“一对一”打磨与模拟答辩,邀请药理、人工智能及成果转化领域资深专家进行多维度把关,帮助团队不断完善技术逻辑、优化展示表达,构建起跨学科、全链条的支撑体系。项目团队表示,当前研究已进入体外药效验证与药代动力学初步评估阶段,后续将联合药学院与附属医院推进临床前研究,探索专利布局与成果转化路径。
 
  广东医科大学相关负责人指出,“挑战杯”不仅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试金石,更是推动学校科研育人、产教融合的重要引擎,学校将持续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抓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敢闯敢创的校园科研文化,鼓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科技攻关,让创新成为医学人才成长的核心动能。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整合海洋与热带医学、人工智能、临床医学等学科资源,推动交叉平台建设,助力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