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板温度计指针飙向61℃的午后,"瑞高安全"轮载着3900吨汽油缓缓抵近鸿源码头。船舷边,沙田海事处执法员陈海涛的制服早已被汗浸透,他紧盯手持式气体检测仪,屏幕上的可燃气体浓度值在烈日炙烤下微微跳动。此刻东莞气象台的高温橙色预警正在全城回响,而这艘油轮每个阀门都可能成为高温下的"火药桶"。海事巡逻艇劈开滚烫的江面,船载喇叭循环播放着高温作业禁令——一场针对危险品的"抗暑保卫战"在立沙岛水域全面打响。
码头调度室内,"12310工作法"的电子沙盘正闪烁红光。十家涉危企业的实时监控画面占据整面墙,其中三号码头的模拟演练视频被反复播放:输油臂突发泄漏,码头工人三十秒内完成紧急脱离。这正是上月专项培训的成果——海事部门针对各企业风险点定制的"滴灌课程"已覆盖220人次。此刻油轮甲板上,两名安检员正跪在滚烫的钢板上检测消防喷淋系统,手持热成像仪扫过每一寸管线。"静电导除装置必须双回路!"陈海涛抹去流进眼睛的汗珠,指着接地线向船方强调。百米高的储罐区顶,无人机正悬停扫描排气阀温度,实时数据同步回传至海事指挥中心。
高温把风险系数拧到极限。海关关员手持辐射检测仪扫描货物标签,严防危险品伪报;应急管理局专家蹲在机舱,用听针判断燃油泵异常振动。最关键的船岸交接环节,四组消防水龙对准输油臂交叉喷洒,水雾在烈日下折射出彩虹。当"卸货完成"信号响起,电子大屏跳出绿色通行码:该轮36项高温专项检查全部过关。指挥中心里,上半年累计护航的1522万吨危险品数据正在刷新——这相当于全市半个月的能源供给总量。
"高温天的危险品船,就是移动的'压力锅'。"沙田海事处处长凝视着监控屏上新的油轮轨迹,空调房里的他仍习惯性握着温度计。窗外,护航"瑞高安全"轮的海巡艇刚刚归港,艇身水线以上漆面已晒得发白。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