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今日从东莞城市学院获悉,在日前于南京落幕的2025年第十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该校人工智能学院组建的"智瞳"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基于YOLO的深度估计盲人辅助系统》,在人工智能应用赛道中力压群雄,为广东省摘得该赛道仅有的两枚一等奖奖牌之一。这一突破性成绩标志着该校在计算机视觉与智能硬件交叉领域的教学实践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教育部A类学科竞赛,本届大赛吸引全国1308所高校5万余件作品参赛,经过历时五个月的初赛复赛筛选,最终仅有3830件作品入围总决赛。在人工智能应用赛道,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88所高校的521个顶尖团队展开激烈角逐,最终25项一等奖花落各家。东莞城市学院项目指导教师罗勇教授介绍:"我们的系统创造性地将YOLOv8目标检测算法与ToF深度传感器相结合,在移动端实现每秒25帧的实时障碍物识别与三维测距,误差率控制在7厘米以内。"
研发历程折射出团队攻坚克难的匠心精神。自去年12月启动项目以来,陈烁祺、温顺明等五位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完成三轮技术方案迭代。为提升系统实用性,他们在广州市盲人学校开展为期六周的用户行为研究,采集近千组行走数据建立动态避障模型。"记得有一次在白云山测试,设备突然出现数据漂移,我们顶着寒风排查了四个小时电路问题。"团队负责人陈烁祺回忆道。
这种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理念,正是该校"三促育人"模式的生动体现。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李志强指出,学院已构建起"学科竞赛-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三位一体培养机制,近三年累计孵化出23个省级以上创新项目。正如指导教师罗勇所言:"我们不是在单纯追求奖项,而是希望通过竞赛机制倒逼教学改革,让实验室里的算法真正长出服务社会的触角。"
目前该系统已完成原型机开发,正在与东莞市残联洽谈试点应用事宜。展望未来,团队计划在下一代产品中集成骨传导语音交互模块,并探索与智慧城市系统的兼容对接。这场始于实验室的创新实践,正逐步走向改变视障群体生活的现实图景。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