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如何加快转型走出困境 各方积极献策

经济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6-04 08:09   热门评论
  关注与争议一直围绕着莞城。旧城的拆迁此起彼伏,传统商业优势逐渐减弱,新城商业人气外流,虽然接连出招转型升级,不过前景依然迷惘。5月12日,《莞城商业转型升级如何走出困境》一文,分析了莞城商业发展的现状、各大商城转型升级的情况以及遭遇的发展瓶颈,本文旨在更全面地剖析莞城商业的利弊,寻求解决当前难题的途径。
 
  A
 
  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怀旧经济”
 
  “莞城有着1257年的建城史,一直是东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众多的岭南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在这里……”莞城引以为豪的简介并未成为现实中的骄傲。城市中心外迁的步伐在加快,远近驰名的振华路骑楼被拆得零零散散,试图贯通旧城的可湖路成了断头路,新光明市场前方架设的运河桥不知通向何方,莞城让人越来越难以解读。莞城如何确保在东莞的核心位置,如何在争议声中推进旧城改造,如何确保商贸的根基,一直摆在政府的面前。
 
  西正路位于旧城西城楼商圈最繁华的街道,被寄予重塑商贸品牌的厚望,不过眼下除了历史悠久的西城楼、新建的西城楼大街,更多的是残旧的低层商住楼、纷杂的广告牌以及嘈杂吆喝声,也没找到老街道的古色古香。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容,商圈的崛起,人气的流失,对于西城楼商圈的出路,莞城除了实施例行的做法外,并没有拿出有效的举措。
 
  西城楼商圈的未来将关乎到莞城的复兴。市桥路是东莞旧八景之一,诗词有曰:“黄旗山顶挂灯笼,市桥春涨水流东……”描绘了过去市桥的秀美景色。可惜商业街并没有体现出历史文化元素,同质化严重,且变得毫无味道,大众感受不到商业特色与人文气息。老街巷的出路在哪里?利用“老莞城”的情结,打造“怀旧经济”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亦是外界所期待的。
 
  打造“怀旧经济”,也是莞城多年提出的口号。尽管怀旧元素比比皆是,可惜举措不足,成效不大,品牌并未打响。究其原因,光喊口号是不能奏效的,关键还是制定整体规划,挖掘人文资源,将怀旧元素植入到商业氛围。不少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万江的下坝坊成功地将老房子升级改造,打造为市区最受热捧的文化休闲街区,为何莞城却打造不出一个下坝坊?莞城不妨学习下坝坊的经验,也该走出去,借鉴成都宽窄巷子、苏州平江路等成功案例,将商业街加以修缮,对旧建筑进行改造,营造出特色氛围,或者将街巷进行整体规划,分区经营,将深厚的底蕴展现出来,不仅能留住老顾客,也会吸引更多新客源。
 
  旧城一带如何打造“怀旧经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表示,要对旧城进行整体的规划,并结合各商业街的文化底蕴,将特色挖掘出来,很好地融入到商业氛围中。东莞市政协委员梁聚峰认为,要将旧城商业街进行适当的修缮,并非简单地营造红灯笼等中国元素,而是立足老莞城自身的元素,考虑历史上它是怎样的建筑、怎样的装饰。越有岭南风格,越有东莞元素,越能吸引人。
 
  B
 
  打造特色商贸,政府主动介入
 
  位于莞城历史文化片区的振华路、大西路、中山路等街巷,自古是商业旺地,虽然时下遇到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停车位紧缺等问题,但是依然吸引了众多客源,尤其是日用品、食品等批发业务蒸蒸日上。旧城商贸之所以出现反弹发展的现象,关键还是该片区非常有特色,沉淀了骑楼文化的精粹,保持了浓郁的商业氛围,而且商品物美价廉,商家诚信经营。
 
  如今,西城楼商圈处于渐失传统优势的尴尬境地,新兴的东纵商圈在走下坡路,是因为缺乏自身特色,无法形成特色商贸。比如东纵商圈集中了东湖花园商城、地王商业广场、东方威尼斯广场、君尚百货、盈锋家居广场、光辉家居、罗沙装饰材料城等不少商业平台,除了家居、装饰材料集聚发展业绩不俗之外,其他商城的业态大同小异,根本激发不了消费动力。
 
  为什么要来莞城消费?莞城的消费环境、硬件设施等不及东城、南城,而且停车位受限,像东湖花园商城为早期建设,停车位紧缺,大部分商城也只有地面停车位,适应不了新环境的变化。东纵商圈显然弱于周边商圈,要想获得一席之位,务必需要形成自身特色,打造特色商贸。莞城拥有别人不可比拟的文化优势,可惜莞城并没有将优势发挥出来,也没有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导致商圈停滞不前。要盘活商圈,需要将优势资源利用好,在打造特色商贸方面下功夫。
 
  在传统资源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罗沙婚庆街已形成十几、二十年之久,集中了东莞大部分婚庆品牌,近年来,受到停车位紧缺、拓展空间受限等制约,婚庆街的生意受到了影响。有商家便瞄准这个机遇,与婚庆街相临的地王商业广场在引进伊丝蒂娜婚纱摄影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着手打造婚庆城,以图对接婚庆街的资源。可惜事与愿违,婚庆城以失败告终,大多门店已关。另外,该商城又打造大型的儿童城,瞄准了这一区域的空白,本来是很有发展潜力,但还是没招商成功。在新环境下,借力传统资源打造婚庆城、儿童城等大型平台,不仅是商家的行为,也是政府要有担当的时候,政府应该给予大力的扶持,不仅给予优惠政策、出台帮扶措施,也可以将类似“文化莞城”的晚会、论坛、讲座、展览等移至商城举行,将其作为一个分会场,也是聚集人气的有效途经。
 
  可惜,政府没有主动介入,扶持力度也不大。假如东城、南城凭借着优质的硬件设施,打造婚庆城或婚庆街,不容置疑,罗沙婚庆街的门店将会搬迁得所剩无几。
 
  知名品牌顺电电器在君尚百货经营达10年之久,见证了家电门店从两三家到十多家的激烈竞争。门店经理周露表示,如果卖场缺乏特色,难免存在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等问题,因而要将差异做出来,形成自己特色,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林江教授认为,传统商圈与历史文化可以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文化底蕴包括餐饮文化、工艺文化等,为传统的商业增值,前来体验地道文化的,莞城的传统商圈是唯一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C
 
  改善消费环境,完善硬件设施
 
  近年来,莞城的商业发展滞后,亟待寻找破解之道,当务之急,需要不断提升消费环境,完善硬件设施。
 
  旧城一带原先是东莞的商业中心,有西城楼的地标式人文景观,也有市文化广场、市影剧院、市文化馆等完善配套,率先引进了百佳商场等著名商家,以及后来的天河百货、沃尔玛商场等,一度在市区中引领潮流。不过,现在消费人气锐减,优势逐渐减弱。究其原因,是因为硬件设施落后,缺乏整体的商业规划。梁聚峰委员表示,莞城商贸历史悠久,本来有很好的商业氛围,可现在到处拆迁,缺乏了整体的规划,破坏了旧城的传统风貌。
 
  特色是商贸发展的灵魂,不过莞城与东城、南城的商城区别不大,自然会削弱了吸引力。莞城要发展特色商贸,可以借助历史文化的植入,营造出更多的“莞城元素”,形成更有特色的商贸环境,比如在商城里开设文化栏,举办艺术展,将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也可以在商圈内设立城市雕塑、文化驿站、黄包车之类,营造出具有莞城特色的氛围,将获得整体规划发展的效应。
 
  政府缺乏对商业的资源整合、融合发展,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各大商城只得自行转型升级。盈锋购物广场在原盈锋家居广场的基础上,打造时尚综合体的目标;时尚购物广场由原时尚电器转型而来,打造综合型的时尚卖场;美汇名家由美新家居中心转型而来,打造一站式的高端家居卖场。对于商家而言,他们期待由政府主导,不断提升消费环境,完善硬件设施,适应新的消费需求。
 
  D
 
  做好商圈规划,形成人流对接
 
  从西城楼商圈到东纵商圈,虽然只相隔约600米,但是两者是完全独立的,如何将人流贯通新旧两大商圈,是莞城需要正视并务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莞城商业备受人流外迁、商家转型失利的困扰,将新旧商圈的消费人流形成对接,有利于缓解现阶段商业的窘态。早在2012年,莞城街道就表示,投资1200万元启动市人民公园通道改造工程,打造有人文特色和城市品位的商业通道,将西城楼商圈和东纵商圈连为一体。目前,该工程已完工。从实际效果看,该通道只是对原道路的升级改造,人文特色营造不够,吸引的人流不多,产生的作用不大。
 
  东纵商圈聚集了家居装饰及婚庆的传统资源,莞城需要下大气力拿出举措。家居装饰已具规模,发展稳步上升,形成了品牌效应,莞城应给予更大的扶持,并对整个片区进行长远规划,盘活周边资源进行整合发展,打造在全市甚至全省都有影响力的批发集散地。
 
  面对商圈的重复建设,君尚百货总经理黄国军希望商业布局、网点数量以及网点的规模,均有限制与规划,不要使得大量的卖场开不了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希望政府对引进高端品牌或带动性强的项目给予补贴。同时希望政府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公交配套等,可以提供在商圈内提供自行车使用,打造休闲的环境氛围。
 
  “我认为将旧城盘活之后就可带动东纵商圈,与老莞城进行互动。一个城市各个部分之间一定是相互联系的。不可能旧城成了一堆废弃的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想搞好东纵商圈,那是不现实的。”梁聚峰委员表示,商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将城市各个结构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旧城的问题主要是前期的保育与发展的工作没做好,直接影响莞城外围商圈的发展。
 
  E
 
  主动适应新变化,打造高效行政
 
  2014年,莞城提出进一步完善商业布局,推动现有的重点商圈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比如,东纵商圈侧重引进高端商业综合体和现代服务业,提升经营档次和商贸能级。西城楼商圈侧重推动传统消费优化升级,加快新型消费业态发展。
 
  今年,莞城表示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研究,探索增强旧城活力的途径,体现东莞地方历史人文特色。政府有积极的想法固然是好,但关键还是要拿出好的措施、更大的支持力度。有商城负责人反映,莞城介入商业规划的主动性不够,推出的举措也不多。东城、南城积极搭建商业互动平台,有利于繁荣商业,莞城在这方面比较欠缺,需要不断提升。
 
  外界对莞城的关注从不间断。有关文化建设的问题,莞城侃侃而谈,但是对于旧城改造、商业规划、商圈发展等问题,却始终闭口不谈,保持了“莞城式”的沉默,使外界了解莞城少之又少,影响了经营者的思路与策略,最终损害了莞城的利益。
 
  梁聚峰委员直言莞城商业环境弊端不少,是政府存在懒政行为。他说:“一种商业业态的营造,需要漫长的沉淀过程,政府如果对婚庆街善于利用与引导,加强服务与扶持,相信可以做得更好。不过多年来,婚庆街的人行道上放满货车,把路占了也没人管,使得环境大打折扣,这是与政府的行政作为是息息相关的,政府需要改变懒政行为。”
 
  ■专家建言
 
  莞城打造“怀旧经济”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在规划上可以向怀旧方向发展,像手工艺附加值很高,可以做出新创意,很适合在旧城的环境里尝试制作。旧城有条件打造成东莞的创意基地,既有历史文化的元素,又是创意产业的集散地。关键不是门店开得多大,而是你卖的东西是其他地方很难买得到的,这样才会吸引客源。
 
  东莞市政协委员梁聚峰:莞城要做出特色,首先要解决发展理念的问题,要有怎样的发展模式,就先有怎样的发展理念做主导。莞城商业应该立足文化,考虑以传统的手工艺切入,也可打造旅游方面,像茶馆、清吧、咖啡等。莞城可以充分利用老建筑,加以修缮,既保留老建筑的风貌,又确保完善水电、消防、燃气、污水处理等硬件问题。可以设置单车租赁站之类的,多配有一些观光车,同时在商业街适当对小车限行,让游客使用单车进入老城内进行观光、消费。
 
  传统商圈与历史文化
 
  可以有机结合
 
  林江:莞城更加要意识创新、观念创新。立足文化底蕴,挖掘本土特色,才能让莞城商贸具有特色,才能保持吸引力与竞争力。传统商圈与历史文化可以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文化底蕴包括餐饮文化、工艺文化等,为传统的商业增值。像台北的烟厂做成创意产业园,这些做法很值得莞城去借鉴,让外人一看这个城市很有层次、档次、文化,莞城本来有很好的传统价值,要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
 
  梁聚峰:不要跟别人去比“高大上”,不要跟别人比引进大型的城市综合体,需要做好与文化相结合的商业。尤其是老莞城商圈应该定位在文化、旅游、传统工艺等方面,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保育基础,在发展商圈的同时,需要将传统文化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文化才是发展的目的。
 
  莞城应打破沉默求发展
 
  ■记者手记
 
  莞城一直备受关注,不仅因其有不可替代的地理标签,而且因其赋予你我的“莞城情结”。莞城一直以来是东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不过,近年来城市格局发生了变化,莞城遇到了现实的困惑。政治中心地位不再,经济发展也陷入落后境地。老城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如何平衡?莞城一度陷入了拆迁争议与发展滞后的困境。
 
  莞城如何复兴?2012年,莞城提出全面建设并打响“文化莞城”、“商贸莞城”、“幸福莞城”三张城市名片,显然,莞城将文化与商贸作为莞城的重中之重。莞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加上探索与尝试,文化建设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将指日可待。
 
  但是,对比于莞城在建设文化与发展商贸上的活跃与主动,莞城相关政府部门在回应媒体和公众关注上,显得太过低调。
 
  在倡导信息公开、打造透明政府的趋势下,主动将信息公开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责所在,过多的遮遮掩掩,不仅容易误导外界,还会给人留下种种猜测。公众希望获知的不仅是商业的现状与举措,还有与商业息息相关的旧城拆迁与改造等,以及更多关乎莞城未来的政府决策。在莞城,摸不清商业发展的脉络,也无法了解旧城改造的出路,造成认知的隔膜、信息的模糊不清,这些,均造成了公众在信息层面的困惑。
 
  不公开、不回应、不辩解的“莞城式沉默”,不仅妨碍了公众对信息的获取,更在无形中制约了商贸发展。莞城未来将如何布局?商贸发展有哪些政策?商家希望通过这些信息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策略,但遭遇“莞城式沉默”后,无疑面临“两眼一抹黑”的境地,对于商家发展的影响,可想而知。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保守、封闭思维制约了莞城的复兴。
 
  端着架子、捂着信息,固步自封、求安求稳,这种思维方式与莞城的发展和商业转型是不相符的。复兴莞城要转变观念,首先就要转变政府部门的行政理念,公开信息天塌不下来。政府倡导“怀旧经济”,多年来挂在嘴边,并未见诸行动。商家期待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互动平台的搭建,期待的商圈规划、氛围营造,期待的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形成特色商贸等均成了一厢情愿,看着文化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不禁令人唏嘘。(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备案号: 粤ICP备13054447号
法律顾问:李小军律师 电话:13326865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