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东莞掀起绿色旋风。在松山湖高新区会议室内,80余位企业代表紧盯着碳排放监测屏幕,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的专家正指着实时波动的曲线讲解:"这套系统能让企业精准掌控能耗成本。"这场被称作"绿色转型门诊"的宣讲会,手把手教企业破解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某电子厂负责人当场算起账:"光光伏改造一项,每年就能省下六位数电费。"
三周后,南城阳光九小的课堂变身科学实验室。宣讲员举起浑浊的水杯倒入简易过滤装置,孩子们屏息凝视着逐渐透亮的液体。"原来污水要经过十二道工序!"五年级学生陈梓轩在市区水质净化厂的曝气池边惊呼。同行的另一组学生戴着安全帽走进环保热电厂中央控制室,巨型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显示着当日处理的1.3万吨生活垃圾。"焚烧炉温度能融化钢铁,但烟囱冒的却是水蒸气。"工程师的解说引得孩子们纷纷踮脚观察过滤装置。
这股绿色风潮最终席卷虎门君乐汇商场。六月末的周末,六十多组亲子家庭挤在操作台前,空气中弥漫着咖啡渣的醇香。七岁的林小雨把椰子油和咖啡渣搅拌成糊状,小心翼翼装进玻璃罐:"妈妈说这是天然磨砂膏!"隔壁披萨制作区,家长带着孩子精准称量面粉,宣讲员用果皮菜叶演示"三明治堆肥法"——厨余垃圾夹在枯叶层间,两周后就能化作养花沃土。"原来草莓蒂比塑料袋分解快一百倍!"年轻母亲张女士记录着堆肥比例,打算在阳台开辟"生态农场"。
从松山湖的电子车间到南城的校园实验室,再到商场的亲子工作台,东莞环保宣讲团队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铺设绿色通道。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沉浸式课堂只是起点,年内将持续推出生态研学路线,让更多市民在亲手制作堆肥、检测河水的实践中,把环保意识种进日常生活。在热电厂控制室的红色数据跳动中,一座制造业名城的绿色转型图景正徐徐铺展。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