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一场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战略合作在东莞落地生根。东城旗峰学校与东莞市积极心理学协会正式签署"积极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将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为原则,打造集课程体系革新、师资力量培育、学生成长跟踪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闭环,标志着东莞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迈出系统化实践的关键步伐。
作为心理学界公认的前沿学科,积极心理学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深度解构人类幸福本源,其通过培育正向心理特质推动个体与社会协同发展的理念,正引发教育界的范式变革。此次合作的战略支撑方——东莞市积极心理学协会,自2019年6月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专业技术团队护航下成立以来,已构建覆盖全年龄段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其开发的"幸福指数提升工程"累计服务超3万人次,技术沉淀与实操经验为本次校企合作注入强效动能。
"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止步于危机干预,更需要构建预防性发展体系。"东城旗峰学校校长王淑娟在签约现场掷地有声。该校独创的"家—校—社—医"四位联动机制已建立基础防护网络,此次引入协会专业力量,旨在打造"心理韧性培养+品格塑造"双轨并行的成长模型。数据显示,试点班级通过"挫折情景模拟""人际交往沙盘"等创新课程,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提升47%,同伴关系冲突率下降32%,验证了积极心理干预的现实有效性。
东莞市积极心理学协会会长吴列辉向记者透露,协会将投入核心研发团队,针对青少年成长周期特点定制分级课程体系。除常规的团体辅导、心理沙龙外,独创的"感恩日志追踪系统""正念认知训练营"等特色项目将陆续落地。值得关注的是,所有课程均配备动态评估机制,通过脑电波监测、生物反馈仪等科技手段实现干预效果可视化,此举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尚属创新尝试。
据项目组透露,首期合作将覆盖旗峰学校36个教学班级,建立200人规模的学生成长数据库,同步启动家长工作坊与教师认证培训体系。东莞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评价,这种"科研机构+基础教育"的深度协作模式,为破解青少年心理问题低龄化趋势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样本。(完)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