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畔的实验室里,12岁的陈同学正调试着亲手设计的智能灌溉系统,传感器数据在平板电脑上跳动,这是他送给家乡茶山镇的"特殊礼物"。这一幕发生在5月17日寻梦远方教育基金会颁奖典礼现场,该活动向XbotPark机器人基地科创班的少年们颁发了创新实践奖学金,这群平均年龄14岁的学员已累计获得37项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思维的培育必须从神经元最活跃的童年期开始。"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在典礼现场强调。这位硬科技创业教父打造的XbotPark生态圈,已孵化出云鲸智能等70余家硬科技企业,头部企业估值突破800亿大关。在他看来,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基因正在基础教育领域催生化学反应。
在基地三楼的创客空间,全童科教创始人秦志强展示了学生作品集:运用立体几何设计的3D打印花瓶、基于图像识别的垃圾分类装置、能自动避障的导盲机器人。"这些不是玩具,而是孩子们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这位拥有20余项发明专利的教育者,将AI技术融入STEM课程体系,其主编的机器人教材已被全国237所院校采用。
东莞市教育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已建成112个校园科学馆,去年开展科创实践活动1860场次。正在筹备的松山湖机器人集训营将推出"48小时创新马拉松",学生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从市场调研到原型机开发的全流程。值得注意的是,该市2023年青少年专利申请量同比激增43%,其中15%的项目已进入商业转化阶段。
"当孩子用Python分析东江水质数据时,知识就获得了生命。"秦志强指着窗外正在测试水底机器人的学生团队说。在东莞这座制造业重镇,车间里的数控机床与课堂里的3D打印机正形成奇妙共振——去年全市新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21%的创始人曾有青少年科创竞赛经历。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落地,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变革正在加速。在刚刚结束的东莞城市科学节上,3.7万名学生提交的科创作品覆盖智慧农业、适老化改造等18个民生领域。正如基地展示墙上那句醒目标语:"这里不培养答题机器,只孕育改变世界的种子。"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