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为国家材料科学战略力量的重要支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科研+科普"双轮驱动模式,通过系统性构建科普服务矩阵、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创新沉浸式传播形态,在粤港澳大湾区筑起连接尖端科研与公众认知的立体化科普生态。
一、硬核科研支撑科普矩阵建设
实验室依托900平方米材料科学博物馆打造科普主阵地,首创"原子织造""文明之光"两大主题展区,运用全息投影、互动实验等数字技术破解微观世界密码。运营一年累计接待2.7万参观者,其中青少年占比达70%,填补大湾区专业材料科普场馆空白。
二、国家队建制锻造科普铁军
组建由56名科研专家、专职人员及硕博志愿者构成的"三棱镜科普志愿服务队",以国家实验室标准构建科普服务体系。该团队2023年斩获中国科协"年度最佳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全年开展科普活动110场次,完成实验演示600场,直接服务公众1.3万人次。
三、全场景科普生态闭环成型
创新"1+N"科普模式形成多维传播体系:探馆游融合科研导览与沉浸实验,吸引全国7000+师生深度参与;LED主题巡展实现光材料科普进校园,覆盖师生超万人;"材料ING"系列短视频以科学家真人讲解突破知识传播壁垒,单系列全网播放量破百万。
实验室建立科研资源向科普转化的标准化流程,实现科研成果24个月内完成科普转化。通过"英才计划"定向培养300名中学生科研后备力量,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端研究的完整人才链。其"顶天立地"发展范式,既保障国家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又形成可复制的科研机构科普化转型方案。
这座年科研投入超8亿元的"国之重器",正以材料科学为支点撬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其探索证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全能够在破解科研"孤岛效应"、构建科创新生态中发挥枢纽作用,为科技创新强国建设提供"硬支撑"与"软实力"的双重赋能。(完)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