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关键在于找准突破口

教育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3-12-26 15:38:31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关键在于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也就是说,必须从老百姓最期盼最关心的热点改起,从制约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思想观念的束缚、体制机制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些难题形成倒逼态势,亟待破解之道。在这些硬骨头中,哪个最难啃?大概英雄所见略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改革难在育人机制与选人机制、用人机制的相互协调,考试招生制度既是枢纽,也是闸门,既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既是改革的重点,更是突破的难点。特别是高考改革,担负教育分流和选拔人才的重任,既要保障公平,又要讲求效率,因此可以说是当前教育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调查显示,78.3%的教育局长认为,当前迫切需要推进的教育改革是“考试招生制度”。因此,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先啃这块硬骨头。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比如,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虽然近年来呼声很高,但不可忽视的是, “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情况屡屡发生,使高校办学自主权陷入“放放收收”的怪圈。如何走出这种误区,关键在于坚持放权与监管同步,确保放而不乱。在加大放权力度的同时,政府应当创新管理方式,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拨款、信息服务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高校则必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章程建设,健全自主权有效行使的自律机制;同时强化社会对高校的监督,确保高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比如,中小学校长教师流动。为什么一些地方治理择校乱收费、推行就近入学,阻力那么大?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差距大,而最大的差距就是师资。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既是事关全局的大事,也是一件难事。这是因为,交流轮岗直接关系到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利益,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影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甚至对社会稳定带来压力。如何立足中国国情,就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出新思路、拿出新办法、推出新举措,这块硬骨头不能不啃。
 
  再比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14万所,在校生人数3911万。民办教育在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提供多元选择、缓解财政压力、激发教育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办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税费优惠、产权归属等方面,仍存在不少政策和法律障碍;教育界内外对民办教育的歧视现象仍很普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尽如人意,社会保障水平与公办学校教师差距较大……能否真正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这对于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要啃这些硬骨头,离不开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凝聚高度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智慧,广泛听取百姓的真知灼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才能破浪远航。
 
  “一考定终身”有望破坚冰
 
  考试招生改革,对教育改革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2013年,高考录取“最强”的一次改革开始布局,这最为民众所关注,也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焦点。
 
  北京教育考试院等单位正在就2014年北京高考内容改革进行研讨。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高考改革分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二是改革高考科目。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探索高考“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大学招生录取改革也分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本科)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同时,小学升初中,将推行九年一贯制直升或学区化升学;初中升高中,将实行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
 
  据了解,教育部已经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4年上半年,国家可能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将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可望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减负破困局 各方有责任
 
  12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透露,《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将择期印发,再次让“减负”成为公众热议的“关键词”。
 
  2013年全年,全社会对“减负”的关注始终热度不减。先是年初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再到年中人民日报等媒体对“如何走出减负困局”,避免“越减越重”之怪现象的连续关注,之后,还有年终的教育部“重拳出击”—《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向社会征求意见。
 
  要说“减负”,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长期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受到社会各领域的高度关注。但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减负举措,这一沉疴却始终未能得到根治,甚至出现“越减越重”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竟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大难”问题。
 
  减负之难,并非难在无解,而是牵涉利益主体诸多,问题纷繁复杂,是一个牵扯社会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难题究竟该如何破解?
 
  首先,应该从教育内部入手,向课堂要效率、让老师提水平、让学校强管理。从作业量、上课小时数、考试次数这些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内容管起,真正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完善考试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走出一条稳健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选拔方向。
 
  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呼唤理性的社会价值观和用人观,营造教育回归本真、科学育人的文化氛围,从而避免“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再次发生。
 
  将孩子从课业负担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努力的,有学校、有家庭,更有政府。
留学回国热 喜中亦有忧
 
  日前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创历史新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近日表示,截至去年底,全国留学回国人数已达到109万人,特别是近5年,归国留学人员逐年增多,将近80万人,接近改革开放以来前30年的3倍。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中国将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尽管留学回国成为热潮,但人才流失现象仍不能忽视,特别是尖端人才回国率低依然堪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虽然中国已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国,但目前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同时,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和待遇不尽如人意、海归变“海带”问题有加剧趋势。据统计,大多数海归人员在回国后找到的工作薪水比自己的预期低很多,大约八成的“海归”认为出国留学所花的成本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收回。
 
  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造就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国家决定,在“千人计划”基础上,面向全国组织实施“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公布,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人们相信,随着留学回国热潮的涌动,大批优秀拔尖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育人应重道 师德须从严
 
  教育部近日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教师收礼、有偿补课、体罚学生、骚扰学生……将受到相应处分。
 
  2013年,一些学校发生教师毒打学生、校长“性侵”学生的恶性事件,引发了社会各方关注,师德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令人痛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教师,自身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向学生有效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但是言传,更是身教。许多优秀教师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影响了学生的人生道路,这种无言的教育会令学生们刻骨铭心。
 
  在社会安身立命,人人都应有道德约束和法律底线。每一个职业都要讲求职业道德,教师这个职业对于道德的要求更高。“性侵”事件已经超出了道德的范畴,作恶者必将被绳之以法。
 
  课堂授课浮皮潦草、课下有偿补课却劲头十足;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这些有损师德的行为之所以比其他行业的恶性事件引发更多的关注,原因之一是教师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的,曾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语。
 
  师德是高尚的情怀,是无形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说,师德就是人心,是良心。因此,塑造高尚的师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刚性的措施,提高职业准入门槛,严格管理手段之外,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还要给广大教师更多的理解和体贴,比如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政治待遇,让他们在社会上真正有一定的职业优越感。
 
  给予老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师德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定,师德底线,不容突破。
 
  幕课汹涌至 学习将变革
 
  不久前,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正式发布。依托这一中文MOOC平台,包括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在内的中国首个名校联盟—九校联盟(C9)有望实现学分互认。
 
  尽管早已预料这一天终将来临,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我们还是无法不惊诧于它来的竟是如此迅猛。2013,一场有关“教育模式”的大变革在全球蔓延开来,这就是大规模在线教育—“幕课”。
 
  如果说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的人工智能课程放在网上,吸引了19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人注册收看还是“无心之举”,那么,包括斯坦福、普林斯顿在内的33所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建立在线免费课程就已是谋划良久了。
 
  就在国外在线教育风起云涌的同时,在中国,在线教育也是生机勃勃。大学视频公开课、大学资源共享课、国家开放大学“5分钟视频课程”陆续推出,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等高水平大学高调加入国外“幕课”平台。
 
  一瞬间,我们突然发现,学习也正因互联网而改变,教学模式变革的一场“数字海啸”即将来临……通过“幕课”,学习已逐渐不再受到身份的限制。学习著名高校的课程,聆听著名学者的教诲,只要你有一台电脑和不那么慢的网速,就可以实现。在高校内,在线学习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已被采用,教育界一直倡导的“翻转课堂”将真正有可能实现。未来,课堂的功能不主要是知识的教授,而是评价与交流。
 
  多年前比尔·盖茨就曾预言:“以后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这些内容比任何单一的大学都强。”2013年,这一预言几近成真。
 
  破解就业难 打好组合拳
 
  12月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2013年,“大学生就业难”再度成为年度民生话题的“热词”。
 
  这一年,一边是创下历史新高的毕业生规模,699万人,较2012年增加19万,再次刷新纪录;一边是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
 
  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走出校门就失业,也成为许多本应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面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群体,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部同相关部委努力调整和完善就业政策,出台新的就业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从开发更多的岗位、到关注重点群体、再到全力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各地也纷纷通过举办重点行业网络招聘会、大中型企业与毕业生网上双选月等形式提供就业岗位,引导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
 
  但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症结在于“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不愿到国家需要的重点行业和偏远地区就业,一方面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匹配。
 
  因此,除了通过政策、观念来引导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之外,调整大学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才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率的根本之道。
 
  可以预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仍将任重道远,从大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下功夫,真正破解结构难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我们充满期待。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