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午10点,市人民医院内科诊区候诊椅上,市民刘吉正翻看手机里的停车计时器。"现在停外围停车场坐接驳车,5分钟进院。"他指着窗外穿梭的蓝色接驳巴士感慨。三个月前,他带老人复诊时还在院外堵过1.5小时——这座日均接诊超万人的三甲医院,曾是东莞最顽固的"血栓堵点":三条主干道环绕的院区,泊位缺口2000个,高峰时2.7万辆车流在此淤塞。
转机始于今年3月。当东莞市"百千万工程"将113个拥堵点列为治理靶标,市委组织部与市指挥办创新搭建的"党组织协作机制"开始运转。以人民医院党委为轴心,11个跨镇街、跨层级的党组织被纳入协作体。万江街道与道滘镇的界碑旁,白大褂、警服、施工安全帽开始频繁出现在同一张会议桌前。"以前江景路违停归谁管都要扯皮,现在道滘交警和万江交警共排值班表。"市人民医院发展与规划部邓镇威见证着壁垒消融。
一堵墙的消失与重生
5月某日凌晨,推土机开进市人民医院东北角。350米长的老旧院墙在轰鸣中倒下,露出毗邻昌平村的百亩荒地。这个被党员"揭榜挂帅"攻克的工程,成为协作机制的首个结晶:院方让出围墙空间,昌平村党委则将闲置地改建生态停车场;道滘镇拆除沿街商铺违建拓宽道路,交通局调配20辆接驳车循环转运。
"模块化停车法"同步在院内落地。1600个泊位被划分为四大区域,就诊车辆经中循环通道精准分流。在党员先锋岗的引导下,刘吉这样的老病号发现:"找车位的时间从40分钟缩至10分钟。"更细微的变化藏在江景路——机非分离护栏隔出自行车道,电子眼全天捕捉违停,曾经瘫痪的急救通道彻底畅通。
从治堵到兴城的裂变
党组织协作的深意,在昌平村党委书记赖胜波的账本上具象化。盘活荒地建成的停车场不仅提供200余车位,月增村集体收入超8万元;复耕的撂荒地变身农业公园,与医院新建的花园院区连成4万平米开放空间。患者们发现:做完透析能沿着绿道散步到红楼记忆广场,儿童输液室窗外就是亲子农园的向日葵田。
向北三公里,万江街道新谷涌社区的蜕变更具野心。清退泥头车停车场后,腾挪出的土地正崛起现代产业园。"已有三家生物医药企业签约。"社区党委书记陈冠勤抚过规划图,休闲公园与儿童友好街区的彩线交织成网。当就诊车流与产业人流在新建道路上各行其道,这个曾因"医院堵车殃及全村"的社区,预计每月将增收百万集体经济。
红色引擎驱动民生脉动
"74项任务清单,30次联合调度,零成本破除行政藩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袁伟芬在协作专班日志上写道。至今年年底,随着最后一段智能停车系统调试完成,"就医堵"将彻底成为历史名词。而在市委组织部的蓝图中,这套机制正在学校、商圈等112个堵点复制——当党组织成为打破时空壁垒的"手术刀",城市肌理的重塑才刚刚开始。
此时,昌平村生态停车场的栀子花开得正盛。接驳车载着就诊者驶过新铺的柏油路,窗外墙基处还留着些许砖石残痕。这些350米围墙的碎片,最终化作东莞党建引领民生工程的注脚:拆掉有形之墙易,打通民心之路贵。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