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潢涌黎氏大宗祠的东厢房内,八十三岁的黎秉铿用放大镜逐行校对着明代举人黎宏的墓志铭拓片,手边泛黄的《潢涌历史文献选集》校样已用红笔标记出十七处待考证细节。这位退休十九年的老校长,如今是村志办公室的"定海神针",带领三位银发同仁完成了五十五万字的地方文献汇编。当阳光穿过清代雕花木窗照亮满墙线装书时,他们正进行着跨越六百年的文化接力——从元代乡贤黎宿"割股愈亲"的孝义典故,到抗战时期地下交通站往事,百万字文稿构筑起东莞水乡的文化基因库。
文献抢救现场如同考古现场般严谨。为核实1943年洪灾水位线,黎秉铿曾连续七天蹲守市档案馆,用宣纸拓印清代堤碑;发现族谱中两处宗支记载矛盾,七旬老人顶着酷暑三赴珠海拜访收藏家。在即将付梓的《潢涌民间故事》里,疍家咸水歌谣的曲谱旁标注着采录时间:"2011年端午,92岁黎阿婆哼唱于龙舟饭席间"。最珍贵的当属那摞牛皮纸笔记本,密密麻麻的手写稿记录着百余位老人口述史,其中三本边角已磨出毛边——那是2013年暴雨夜抢救祠堂古籍时浸水留下的印记。
大宗祠天井西侧的书画室每逢周末便热闹非凡。黎秉铿握着十岁男孩的手腕运笔,在洒金红纸上书写"德本传家",墨汁未干的宣纸映着孩子们专注的脸庞。"知道为什么祠堂石柱刻着莲花纹吗?"老校长指着梁架讲解明代清官黎光拒收金器的典故时,三个孩子正临摹柱础上的廉政纹样。寒暑假的红色故事会更形成独特场景:学生们围坐在百年榕树下,听黎爷爷讲述1944年东江纵队在潢涌渡口的战斗,课后作业是寻找祠堂碑刻里的革命暗号。
中堂镇文化站站长透露,由这群老人守护的传统文化种子正在结果:潢涌小学开设的"德本课堂"入选省非遗传承基地,学生们根据族谱故事编排的《孝义传家》情景剧斩获市艺术展演金奖。而黎秉铿最珍视的,是某天在祠堂角落发现的匿名纸条——"黎爷爷,我考上历史系了",落款画着小时候他教过的木棉花简笔画。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