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濠社区活动室里飘散着莞香清冽的气息,十二岁的陈梓轩正用竹刀仔细雕琢醒狮的眼眶。在他手中,彩纸与陶土逐渐幻化成威猛的狮首——这是厚街镇慈善会第三届慈善创投项目的结业现场。三十名青少年历时三个月,在东莞市汇益社会服务发展中心的引导下,以指尖触摸千年文脉,完成从非遗旁观者到传承者的蜕变。
"千角灯里藏着二十四节气的智慧!"研学归来的中学生李玥在非遗展览馆笔记上疾书。当东莞非遗展馆的灯光打在清代千角灯繁复的骨架上,孩子们第一次读懂每根竹篾承载的星象密码。龙舟榫卯间的力学奥秘、莞香结香的化学奇迹,这些书本外的知识通过沉浸式讲解化作文化认同的种子。社工林薇见证着变化:"有孩子拓印时突然喊'这和甲骨文拓片方法一样',传统技艺在他们心里活起来了。"
端午节的文化课堂化身创意工坊。青绿染料在棉布上晕开,十三岁的王雨桐将粽叶纹样拓印成环保布袋。"原来屈原的故事可以这样'印'出来!"孩子们用现代设计解构古老技艺,在捶打拓印中感受《楚辞》的千年回响。而在皮影戏制作环节,西游记人物在幕布后灵巧跃动,传统故事被赋予新生。
结业展示现场成为非遗嘉年华。醒狮工作坊的学员踩着鼓点舞动自制狮头,虽步伐稚嫩却虎虎生风;拓印小组的《岭南百景图》长卷徐徐展开,麻石巷与蚝壳墙跃然纸上;莞香研习队则捧出亲手制作的香牌,缕缕清烟中升腾着文化自信。社区老人黄伯感慨:"这些娃娃耍的醒狮套路,比我小时候学的还地道!"
该项目负责人透露,所有作品将在白濠社区文化中心持续展出一个月,市民可前往厚街镇白濠沿溪路12号参观。随着这批"小小传承人"带着非遗种子回归校园,厚街镇慈善会表示将持续孵化青少年文化传承项目,让沉睡的遗产真正化作流动的盛宴。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