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运会篮球项目正在东莞篮球中心与市体育中心同步展开,赛事期间,观众出行保障成为城市运行的重要一环。为全面掌握赛场周边交通实况,本报记者于11月6日实地踏勘两大赛场动线,亲身体验自驾、地铁与接驳多种出行方式,力求为公众提供真实、立体、可操作的出行参考。当前,接驳系统已全面投入运行,整体调度有序,运力充足,乘客密度较低,出行环境宽松舒适,相关部门强烈建议观众优先选择“停车换乘”或“公共交通+接驳”模式,以提升观赛效率与体验感。
记者首先以自驾方式前往东莞篮球中心,实地检验停车与接驳衔接流程。现场交通组织井然,停车指引标识清晰,A2、A3、A4停车场均已开放,山姆会员店停车场、寮步东广场等备用区域同步启用,车位供给充足,记者抵达后迅速找到空位停放车辆。持证车辆可享受免费停车政策,为工作人员及特定持票观众提供便利。停妥车辆后,步行不足五分钟即抵达接驳车候车点,接驳车发车节奏稳定,班次间隔合理。目前选择接驳服务的观众数量不多,车厢宽松,基本实现“随到随上”,无须长时间等待。据现场司机介绍,赛事前后高峰时段将动态加密班次,确保客流疏散及时。对于前往市体育中心的观众,建议将车辆停放在丽逸酒店、国贸城等周边停车场,随后换乘循环接驳专线进入赛场。记者实测发现,接驳车上乘客稀少,座位充裕,全程无拥挤感,出行体验良好。
停车资源方面,两大赛区均完成系统化部署。东莞篮球中心共开放三个主要停车场,提供约1500个车位;市体育中心则整合周边17处停车空间,总计可容纳约15700辆机动车,有效缓解核心区域停车压力。主办方倡导“停车换乘(P+R)”模式,鼓励观众将车辆停至外围,通过免费接驳专线直达场馆入口。前往篮球中心的观众可选择从国贸中心站出发的专线,市体育中心则设有循环接驳线路,覆盖主要停车点、商圈与酒店。该模式不仅规避了场馆周边道路拥堵,也提升了赛后疏散效率,成为当前最为推荐的出行策略。
对于追求准时性与稳定性的观众,地铁出行成为绿色出行的优选方案。观众可搭乘东莞地铁2号线,在“市民中心站”下车,从A出口或G1出口出站后,即可见到醒目的免费接驳专线候车区。接驳车辆定点停靠,实现“出站即上车”的无缝换乘,全程无需担忧路面拥堵。记者在候车点观察发现,目前通过地铁换乘接驳的观众数量有限,候车秩序良好,环境舒适。一位从虎门专程前来观赛的陈先生表示:“接驳车很便捷,人也不多,坐着很舒服。”接驳线路直达场馆入口,极大提升了远距离观众的出行确定性与舒适度。
接驳专线作为连接城市节点与赛场的重要纽带,已形成覆盖多区域的运行网络。记者专门体验了“香市动物园—寮步城轨站—篮球中心”线路,该线路主要服务从周边镇区搭乘城轨前来的观众,实现轨道与赛场的高效衔接。目前该线路运行平稳,发车间隔维持在5至8分钟,客流量处于低位,乘客可享受宽敞舒适的乘车环境。市体育中心周边的循环接驳线则将主要酒店、商业中心、停车场与赛场入口紧密串联,形成闭环运输体系。记者在乘坐过程中注意到,车辆运行流畅,站点停靠规范,乘客稀少,整体体验优于常规公交线路。
综合多线路、多方式的实地体验,当前全运会篮球赛事的交通接驳系统已实现高效运转,组织有力,调度灵活,服务细致。尽管赛事日程仍在推进中,但现有运力完全覆盖当前客流,观众出行压力较小。相关部门提醒,随着赛事深入,观众数量可能逐步上升,建议提前规划路线,优先选择“停车换乘”或“地铁+接驳”组合方式,既可保障准时抵达,又能享受当前宽松优质的出行服务,同时践行绿色低碳理念。观众可通过现场指示牌、官方导览图及场馆服务人员获取实时交通信息,确保观赛行程顺畅无忧。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