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城管分局的蓝色制服在烈日下浸透汗渍。8月3日上午,人民公园曲径深处,两名队员正用长柄网兜打捞景观池的落叶。"陶盆底托积水最易生孑孓!"组长陈伟强翻过围墙,将住户遗弃在天台的花盆倒扣过来。这是他们当天清理的第47处孳生地。自8月1日专项行动启动,7支小分队已踏遍城区七大片区。在细村市场背街,队员李秀英手持宣传册拦住买菜归来的阿婆:"您看这轮胎积水,三天就能孵出上百只蚊子。"她弯腰演示时,汗珠顺着安全帽系带滚落进积水的塑料桶。
二十公里外的石龙镇,"1+9+10"防控体系高效运转。镇卫健局监测员张峰手持诱蚊灯蹲守林屋村祠堂,灯管上黏着的三只白纹伊蚊被迅速装进采样瓶——这是今日第9个监测点。与此同时,哨点药店老板黄慧敏刚签收《疑似病例跟踪表》,她将抗高热药品登记簿又翻过一页:"前天报备的发热患者已排除登革热。"全镇30人的专业队伍每日穿梭在87平方公里辖区,29179户居民的门把手残留着《防蚊明白卡》的触感。
科技力量正突破防控死角。8月1日下午,无人机在林屋村上空划出网格航线,95后志愿者陈朗操控的飞行器悬停在7号楼顶。"04号机发现天台有积水容器!"对讲机传来的指令让地面队员立即叩响401室房门。当住户老张推开天台门时,队员已清理完三个储水泡沫箱。这样的空中巡查配合地面"三人小组",四天内清除5760处隐患点。在东莞火车站候车厅,电子屏循环播放的灭蚊动画片下方,滚动着市八医院防蚊隔离病床的预约电话。
民生关怀在细微处延伸。茶山镇博头村的旧宅区,网格员王海燕踮脚取下屋檐接雨的水缸。她身后的"莞爱"志愿者正为独居老人陈伯安装纱窗。"蚊帐要压紧床垫,驱蚊片插这里。"志愿者小林比划着将"爱心包"放进五保户抽屉。全镇500支工作队携带的明白卡上,标注着阳台空调排水管、废弃冰箱接水盘等23个易忽略点位。在茶山圩社区培训现场,驻村医生用透明盒展示蚊卵样本:"这些小黑点比芝麻还小,积水超过五天就会孵化。"
长效防线正在构筑。石龙镇两家医院的防蚊隔离病房始终亮着待命灯,45张病床配套的负压纱窗刚通过月度检测;茶山镇31个应急蚊片发放点完成补给,驻村工作队的红马甲将穿行至8月末;莞城30座公厕的灭蚊灯更换了新诱捕剂,城管队员的巡查记录本上又添了行备注:"明日复查细村天台"。当茶山镇南社古村的榕树垂下夜幕,最后一支入户工作队的手电光仍在小巷深处明灭——这些跃动的光点,正汇聚成守护千万家庭的健康星河。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