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芳的指尖划过一摞泛黄信笺,邮戳上"虎门职校"的字迹洇开墨痕——这是去年28万封"闲潭梦落"漂流瓶中的一封。当她在文联会议室展开这页少年心事时,140名文学社团代表正传递着新出炉的《东莞高中文学》创刊号。两年前成立的校园诗词分会,此刻用满室墨香丈量成长:51所院校的信件垒起来高过旗峰山,首届"众白杯"获奖作品在短视频平台点击量破百万。
"平仄的密码在青少年指尖流动。"这位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望向座中少年。东莞中学的刘雨桐刚演示完如何将《春江花月夜》转译成RAP旋律,而商业学校的陈烨正展示AI格律校对程序——这些从唐宋名篇研读课里孵化的数字翅膀,托着古老诗韵飞入Z世代社交圈。更远处,刚组建的编辑部成员争论着创刊号排版,油墨味里混着奶茶香。
未来三个月的课表已写满诗行:松山湖实验中学将开设"平仄实验室",用声波频谱仪解析杜甫的顿挫;东莞六中的漂流瓶2.0版本内测启动,扫二维码即可穿越回收到去年笔友的回信。当范雪芳把"校园诗词传承计划"徽章别在新生胸前时,窗外榕树的气根正垂向大地——传统与青春,终在东莞长成共生林。(投稿咨询:《东莞高中文学》编辑部dgwenxue@126.com)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