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尼洋河谷的薄雾,达瓦坚参推开藏式民宿的木窗,手指拂过窗棂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铜铸铭文。去年桃花节分红入账的短信还留在手机里,而此刻他更珍视的是玻璃相框——里面压着习近平总书记六月的回信复印件,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二十年前全家挤在漏风的土坯房前,身后是光秃秃的山坡。
改变始于2014年东莞第七批援藏干部孙世宏的足迹。当发现村民砍野桃树当柴烧时,他带着海拔仪走遍278亩桃林,最终用860万元援藏资金启动“整村景区化”改造。十年接力攻坚,如今的嘎拉村已蜕变:1253株野生桃树被GPS定位保护,混凝土观景台替代了泥泞土坡,“心”形木栈道串联起千亩花海。去年这里迎来11万游客,仅桃花节就创收370万元,村民户均分红超十万。
“以前赛马节只在草场围圈自娱,现在游客的喝彩声能震落桃花瓣。”村支书边巴指向新建的响箭靶场。在东莞工作组打造的“四季旅游链”里,第八届尼洋旅游文化节的马蹄声尚未消散,冬季研学团队已预订了藏历新年体验课程。更远的山坳中,七座由东莞援建的小康示范村正在复制“桃花模式”:布久乡的蓝莓田刚挂果,立定村的玫瑰精油作坊已飘出初香。
七月高原的风吹动嘎拉村口的锦旗,“高山雪域粤藏情”的金字下,村民曾目送东莞第十批援藏干部陈健华返程。他带队实施的4900万元乡村振兴项目,让“莞宜石榴籽”夏令营首次迎来林芝少年。接过接力棒的东莞新一批干部,正筹划将“极速达”物流引入桃花饼作坊——这朵雪域桃花,终将在3000公里外绽放。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