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美术馆C2展厅内,衡阳画家周志宏的丈二巨制《南岳松云》前,东莞艺术家陈舟正用指尖轻触卷轴:"这飞白的笔锋里藏着祝融峰的雾气。"7月12日开幕的"楚南风骨雁城墨韵"展览现场,六十余幅书画真迹串联起湘江与东江的文化血脉。当衡阳市美术馆馆长邹宏伟将王船山诗作书法赠予岭南美术馆时,两地艺术家的手在装裱绫边上方紧紧相握。
丹青写尽千年韵
展厅转角处,八旬老翁驻足《石鼓书院图》前低吟:"楹联'鸢飞鱼跃'正是我幼时描红的范本。"衡阳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少全向东莞观众揭秘:画中江心岛上的楼阁并非写实,而是融合了七代书院建筑精髓的意象创作。相邻展墙的《湘江渔火》组画前,策展人特意调暗灯光,宣纸上的夜泊渔船在幽光中仿佛随波轻晃,引得摄影爱好者连按快门。
笔锋勾勒时代桥
开幕式上,邹宏伟馆长手指展厅内王船山诗句书法:"先贤'六经责我开生面'的革新精神,正与东莞'敢为人先'的城市品格共鸣。"这份共鸣早有伏笔——两个月前东莞中青年美术提名展巡至衡阳时,岭南画家融合激光雕刻的现代水墨曾引发热议。此刻东莞画家刘小东在衡阳《工业记忆》系列钢笔画前感叹:"原来雁城也是制造重镇!"
捐赠仪式后的茶歇区,衡阳书法家张建军蘸着咖啡在餐巾上演示:"你们岭南的'折钗股'笔法,与我们楚地的'屋漏痕'其实殊途同归。"落地窗外,市民陈先生带着孙辈在黄有维《玫瑰与雪境的诗篇》水彩展入口排队,孩子手中的展览手册正翻到"石鼓书院"插页。晚霞漫过玻璃幕墙,将展厅内衡山苍松的墨色与莞邑玫瑰的艳彩融成暖金,这场跨越千里的艺术对话,在岭南夏夜中酿出醇厚回甘。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