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下,一支由十多家香港媒体组成的参访队伍穿梭在东莞的科技园区与历史地标间。在松山湖华为欧洲小镇,记者们触摸着精密仪器,感受大湾区澎湃的创新脉动;当队伍行至塘厦镇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生命之源"雕像前蓦然静默——这座已运行60年的水利工程,累计向香港输送300亿立方米清水,支撑着香港近八成的淡水命脉。
"四天才来一次水,每次仅四小时。"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委员李銮辉抚摸着文化广场的浮雕墙,记忆闸门骤然打开,"家家户户用过的洗脸水都得存着再用"。在工程展览馆的沙盘前,小组组长李慧琼博士指着东江水系动情道:"若没有当年人工开凿的供水线,就没有今日繁荣的香港。这不仅是水管,更是国家的血脉。"
参访团在工程沙盘前驻足良久。这条北起东莞桥头镇、南抵深圳水库的"倒流河",承载着特殊的历史重量——六十年间历经三次扩建,至今仍保障着香港700万居民80%的用水需求。当李慧琼提及今年正值供水60周年时,香港大公文汇记者迅速记录下她"饮水思源"的呼吁:"要让香港市民知道,国家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在座谈环节,小组委员李子树博士以乡情破题:"香港每十人就有一位东莞祖籍乡亲。"他望着窗外林立的高新企业感慨,"当年乡亲们喊着'让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建设供水工程,如今两地更应携手开拓国际市场。"这番话让香港商报记者频频颔首,笔尖在"世界工厂+国际枢纽"的联合构想下划出重点线。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处长廖李可期在参访尾声总结道:"此行既见松山湖的量子实验室,更悟东江水的血脉情深。"当参访团踏上归程时,纪念园文化墙上的"同饮东江水"标语在夕阳中格外醒目。香港媒体人带着松山湖的芯片样本与塘厦镇的水质监测报告返港,这条流淌一甲子的生命线,将在香江两岸续写新的时代注脚。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